莱阳一颗梨 酥甜四百年

□记者杨秀萍 通讯员吕文娟 报道 眼下,莱阳梨迎来最佳食用期。梨农们正在采摘历经秋霜淬炼、糖分紧锁的晚熟莱阳梨。

□ 本报记者 杨秀萍

本报通讯员 吕文娟

秋风起,梨儿香。金秋十月,莱阳梨迎来最佳食用期。在照旺庄镇的梨园里,金黄的果实挂满枝头,梨农们忙着采收、分拣、发货,“中国梨乡”好一派丰收景象。

“今年政府大力倡导‘晚采晚摘’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改变过去集中早采的习惯,依据科学数据和气候条件,将优质梨园采收期推迟到霜降前后,让梨子在树上‘糖化’好了再摘。”梨农王培烈一边采摘成熟的莱阳梨一边向记者介绍,现在已经过了寒露时节,正是莱阳梨最好吃的时候。“很多人可能担心最近的阴雨天气会影响梨的口感,我们是沙地,雨水对梨的品质影响并不大,欢迎大家到我们梨园来采摘。”王培烈说。

“今年的梨子个头大,甜味也足,齁甜齁甜的,能当精品卖高价!”在照旺庄镇芦儿港村梨园,梨农刘玉峰笑着对记者说,眼中满是对收获的满足。不远处的老梨园里,一棵棵粗壮的老树上结满了梨,其中一棵树龄高达430余岁的“梨树王”在秋日的阳光下显得分外耀眼,成熟的果实将枝头压弯,形成了一幅“一树多株”的壮丽景象,引得游客们连连惊叹。

在莱阳,像这样树龄超过400年的梨树多达15000多棵,覆盖了近1500亩的种植面积。尽管这些古树的主干深埋地下,露出的只是几条粗壮的分支,但它们依旧生命力旺盛,结出的果实个大、肉质细腻、糖分充足,被赞誉为梨中的珍品。

历经四百年,依旧枝繁叶茂;历经四百年,依旧遒劲有力;历经四百年,依旧酥甜如初……这不仅仅是树木本身的特征,还是莱阳梨品牌、文化与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作为莱阳市最具历史性、唯一性、文化性以及知名度最高的标志性特产,莱阳梨因肉质细嫩、酥脆爽口、止咳润肺而闻名于世,曾被列为皇家贡品和国礼,是‘中国四大名梨’之一。”莱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莱阳梨产业通过品种改良、品牌打造等举措,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到现代化产业的华丽转身。截至目前,莱阳全市梨种植面积近8万亩,总产量超20万吨。小小莱阳梨,不仅是莱阳的一张亮丽名片,更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子”。

“现在‘莱阳梨’三个字就是金字招牌,我们的精品梨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能卖到每公斤30元以上。”莱阳梨产业协会会长孙少君自豪地说。

在莱阳,除了香甜可口的莱阳梨鲜果,近年来,由莱阳梨加工而成的相关产品,也在消费市场上兴起。莱阳梨不断“变身”,系列产品已达百余种,以崭新的面貌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爱。

烟台爱陶漳食品有限公司坐落在梨乡风情旅游区东侧约3公里的位置,从2017年成立至今,这家以莱阳梨为原料生产婴童辅食产品的企业,已研发出梨膏、软糖、水果条、蜜饯等4大类30多个品种的产品。“2017年属于膏滋市场的蓝海,同时也是国内婴童行业的上升期,对于水果膏来说,婴童行业是个空缺,比如止咳润肺的梨膏、健胃消食的山楂苹果膏等,我们就选择在这个时候切入赛道。”烟台爱陶漳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乔琦说。

在王乔琦看来,企业要发展,产品品质是基础,创新是关键。他们2017年开始做莱阳梨膏,2019年将莱阳梨膏进一步做成硬糖、棒棒糖,2020年推出莱阳梨蜜饯,2021年开发出莱阳梨爆浆软糖,2023年又推出了莱阳梨水果条,不断丰富产品类型,使得该公司的市场份额逐年提高。

王乔琦告诉记者,莱阳梨膏是他们卖得最好的一款产品,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左右。除了做自己的品牌“醉莱源”外,他们还为70多个客户提供代加工,年消耗莱阳梨约10000吨。

近年来,莱阳市还启动莱阳梨全产业链培育计划,从古树保护、科技提质、品牌铸造、全链融合等工程入手,为莱阳梨打造硬核IP。该市依托一品堂、三川、爱陶漳等骨干企业,聚焦“饮、脆、膏、药”四大主打品类,开发出梨原浆、梨羹、梨膏、烤梨等系列产品百余种,全市梨汁梨羹年产量达25万吨,果脆果脯年产量600吨,梨膏年产量2000吨,培育知名农产品品牌7个。

正是源于莱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得益于当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和产业链延伸的协同效应,莱阳梨品牌价值一路攀升。前不久发布的2025中国果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显示,莱阳梨凭借其卓越的品牌表现继续延续其品牌价值的增长势头,在去年19.75亿元的基础上,增长到今年的23.8亿元,成为梨产业中的佼佼者。

面向未来,莱阳市制定了《关于深入推进莱阳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计划到2027年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梨生产基地、梨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梨文化传承基地。“我们将继续在品种、品质、品牌上下功夫,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莱阳梨这张‘金名片’更加闪亮。”莱阳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莱阳梨还远销东南亚、中东等地区,成为传播中国农耕文化的“甜蜜使者”。


(乡村责编:拓荒牛 )
2025年10月31日 16:43[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