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县石桥镇林下生“金”发展多元产业 桂阳县正和镇疏堵结合攻坚秸秆禁烧

本文转自:郴州日报

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讯(通讯员 邓和明 雷华雄)“以前这片林地荒着没人管,现在种上了‘五指毛桃’,加上我在家门口打工,一年能增收近万元。”10月26日,在嘉禾县石桥镇石塘村的中草药种植基地里,脱贫户肖先桥一边忙着给作物除草,一边笑着算起增收账。

今年,石桥镇以本地丰富林木资源为依托,从盘活闲置林地、创新种植模式到推动产业融合、培育经营主体,让林下经济成为激活乡村动能、带动群众增收的“新引擎”。石塘村1250亩“五指毛桃”种植项目,正是这场乡村产业变革的生动起点。

为唤醒石塘村这片“沉睡”的林地资源,该村积极引进郴州盛凯中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累计投入680万元打造中草药种植基地。项目不仅让荒山林地蜕变为高产“沃土”,更成了村民的“增收宝库”,累计吸纳本村60余名脱贫人口务工,总就业时长超4500天次,带动务工收入增加45万元,如今,该项目已入选嘉禾县十大农业产业,成为“生态得保护、群众得实惠、产业得发展”的典型范例。

循着这样的发展思路,石桥镇在全镇范围内推开林下经济创新实践。在石仙村,依托丰富林业资源打造的200余亩林下菌种种植基地,总投资超400万元,不仅配套完善了给水、电气、灌溉管网等基础设施,还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让村民深度参与产业发展。目前,基地已投放菌包30万个,解决60多名脱贫户、监测户就业问题,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21万元。

为进一步释放林下经济潜力,石桥镇还拓展出“林+药”“林+菌”“林+禽”等多元融合模式,石门村的“甜蜜产业”便是其中亮点。该村利用林地空间发展罗汉果、百香果种植500余亩,亩均毛收入约8000元,不仅提供100多个“家门口”就业岗位,还与11名脱贫人员签订务工协议,同时引导12户农户参与种植,提供免费技术指导与保底收购服务。如今,这项产业每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0万余元,解决14人长期就业和约60人季节性用工需求,人均年务工收入增加近1万元,让“小果子”结出了乡村振兴的“大效益”。

石桥镇着力构建“一村一品”“一场一特”格局,家庭农场成为重要载体。中华山村采取“党支部+家庭农场+农户”机制,流转1300亩山林土地发展家庭农场,种植高脂松900余亩、富硒茶200余亩,带动周边农户参与产业管理。截至目前,全镇已培育各类家庭农场30余家,发展富硒茶3000亩、油茶2100亩、中药材2000亩、皇帝柑600亩,形成品类丰富的林下经济产业集群。

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讯(通讯员 王鹏)秋收时节,在桂阳县正和镇朝阳社区的中晚稻秸秆灭茬粉碎还田示范区,秸秆粉碎机在田间忙碌作业,将残留的秸秆切割、粉碎后直接还田。与此同时,该镇农业技术人员穿梭于田间地头,为农民详细讲解秸秆还田的技术要点。

“以前秋收后,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秸秆,一把火烧了最省事。现在知道了,秸秆还田既能肥沃土壤,还能减少污染。”一位正在田间劳作的农民感慨道。

今年秋收以来,正和镇以“零火点、零黑斑”为目标,通过强化组织、广泛宣传、严格监管、综合利用“四项”举措,全面打响秸秆禁烧攻坚战。

该镇将秸秆禁烧工作纳入当前重点工作部署,将禁烧任务精准分解至每一名干部、每一块田间地头,实现压力层层传导、责任闭环落实。为让秸秆禁烧政策深入人心,正和镇打造了“线上+线下”的宣传矩阵,循环讲解秸秆禁烧法规、焚烧秸秆的危害及综合利用的益处。

针对午后、夜间等重点时段,以及国道沿线、林地等重点区域,正和镇组建了多支由驻村领导、村干部、巡查员组成的巡查队伍,开展全天候巡查,并启用“铁塔视联”视频监控系统,以“人防+技防”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火点精准定位、快速处置。

10月份,在正和镇朝阳社区召开的2025年桂阳县秸秆综合利用观摩及培训会议上,该镇鼓励农户采用秸秆粉碎还田模式,通过“堵漏洞+拓出路”的方式,既有效减少了焚烧行为,又实现了秸秆的资源化利用,达成了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效益,拓宽秸秆多元化利用路径的好做法得到推广。

据统计,正和镇今年计划秸秆翻埋还田面积12000亩,秸秆综合利用率95%,达到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要求。截至目前,全镇完成秋翻地3667亩,占比超过30%。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