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楚雄日报

图为技术员指导村民搭建菌床。
通讯员 朱照军 摄影报道
清晨五点半,天刚蒙蒙亮,在南华县天子庙坡国有林场,58岁的护林员郭文书已挎上竹篮、钻进林地。拨开松针,肥嫩的大球盖菇破土而出,他小心翼翼地采收,嘴角扬起笑意:“这一篮能卖180元,比过去独守着林子强多了!”从“护林不增收”到“林下能致富”,郭文书的转变,正是南华县推行“5311”林下种植利益联结机制的生动写照。
老林子迎来新机遇
“以前巡林靠脚走,防火全凭喊,林子守好了,但兜里没余钱。”郭文书守护这片林子已有20年,过去还为儿子的学费犯过愁。去年6月,林场里6米宽的森林防火应急通道建设破土动工,不仅打通了防火“生命线”,更吸引来3户企业入驻。看着技术员在松树下搭建菌床,郭文书起初犯嘀咕,“砍树才挣钱,种菌能挣钱?”
今年年初,企业免费给农户送菌棒、手把手教堆土栽培技术,还承诺“保底收购”。“不用砍树,学门技术就能挣钱,这好事哪找?”郭文书率先以3亩林地入股,成了林场里第一批“护林员+种植户”。如今,这条应急通道上,各种车辆每天来来往往,昔日沉寂的国有林地,因林下种植焕发别样生机。
小菌菇撑起“增收伞”
“郭大哥,这棚菌床湿度得再调调。”在技术员的提醒下,郭文书忙着掀开遮阳网。如今的他还多了个“种植户”的新身份,每天巡完林,就到自家3亩菌菇基地忙活。“企业管技术、找市场,还有‘免费供种+保底收购’保障,我们只需要投入人力和时间管理。”郭文书蹲在菌床旁,小心翼翼拨开松针,肥嫩的菌菇已冒出头来。今年上半年,他光务工费就领到了3.2万元,加上林地入股分红,今年全家年收入预计突破10万元。“儿子大学学费再也不用发愁了,他还购置了一辆小货车,用来拉菌菇、跑运输都方便。”
国有林场的支持更让他安心,森林防火储水罐保障灌溉,管护点用房能存放工具。“原来还怕旱怕涝,现在有林场兜底,我们只用管好种菌。”郭文书笑着说,现在巡林时看着长势喜人的菌菇,心里美滋滋的。
院坝里传出好经验
“大家看,种菌菇关键是控制湿度,腐殖土要盖够5厘米……”傍晚时分,郭文书家的院坝里挤满了村民。自从靠种菌菇增收后,他主动当起技术宣传员,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乡邻。
62岁的张秀兰腿脚不便,郭文书就帮她把菌种送到家中,还手把手教授其种植技巧。“现在我在家门口种菌,每月能挣2000多元。”在郭文书的带动下,村里150多名村民加入林下种植队伍,其中不少是留守老人和妇女。
村委会建起冷库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今年雨季菌菇丰收,多亏冷库保鲜,价格没受影响,村民分红还多了两成。“‘5311’机制就是好,企业、农户、村委会、林场都受益。”郭文书心里算着经济账,打趣地说,“企业担风险占50%,农户占30%,村里和林场各占10%,谁都不亏!”
林下经济闯新路
夕阳下,郭文书背着装满菌菇的竹篮走出林地,远处的森林防火应急通道上,满载菌菇的货车正驶向南华县城。“以前菌菇只能在本地售卖,现在路通了,当天就能卖到省内外。”他望着货车远去的方向,眼里满是憧憬。
如今,林场里不仅有菌菇种植,还发展起森林康养。郭文书闲暇时还会当向导,给游客讲解林业知识和菌菇种植的故事。“下一步,企业要搞菌菇深加工,做干货、罐头。”郭文书说,他打算跟着学习深加工技术,“以后我们自己的菌菇能做成品牌,大家的收入还能再涨一大截。”
郭文书的“增收账”,是南华县大力发展林下立体经济的一个缩影。在南华县,“企业+林场+基地+农户”的模式正从天子庙坡向更多国有林场延伸,“5311”林下种植利益联结机制的经验也在不断优化升级。这片曾沉寂60余年的国有林地,如今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成为乡村振兴的“聚宝盆”。正如郭文书常说的,“以前守林子是责任,现在守林子是福气,因为这片林子里,藏着老百姓的好日子。”生态与经济共生、保护与发展共赢的故事,正在南华县绿水青山间持续书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