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商丘日报
记者 杨松 通讯员 马学贤

农业机械在田间翻耕土地、平整地块。本报融媒体记者 杨松 摄
“这块地旋耕质量很好,但播深再调浅些,控制在3到4厘米,才能让种子更快破土出苗!”10月27日,在柘城县牛城乡袁庄村的麦田里,柘城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推广研究员皇雅领俯身拨开刚播种地块的土壤,仔细查看种子埋深,手把手指导种粮大户调整播种机参数。当前,柘城县小麦播种工作已全面启动,面对前期连续阴雨造成的土壤偏湿、播期推迟等难题,该县以“早谋划、快行动、强科技”为导向,通过专家下沉一线指导、三级机制联动破局、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将秋种“田管良方”送到田间地头,统筹推进秋收扫尾与秋种攻坚,为来年粮食丰收夯实根基。
播后管理是保障出苗率的关键。针对已播种地块,柘城县农技专家团队同步跟进“播后服务”,现场示范指导农户开展播后镇压与查苗补苗准备工作。在袁庄村田间,皇雅领手持镇压辊边操作边讲解:“播后及时镇压,能让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避免土壤空隙过大导致跑墒。”同时,专家还特别提醒,播种后3至5天要及时查看出苗情况,若出现缺苗断垄,需根据土壤墒情补种催芽后的种子,确保苗齐、苗全、苗壮。
为破解前期阴雨天气带来的机具紧张、腾茬滞后问题,柘城县提前布局、精准施策,构建起县、乡、村三级联动保障机制,为秋种抢出关键时间。全县共投入2000余台玉米收割机、100余台履带式收割机,全力提升收割效率;同步组建7支秋用机具抢修服务队,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分片驻守,24小时响应农机故障维修需求,确保农机“零故障”投入作业。针对收获后粮食易霉变的问题,全县规划建设54个粮食烘干点,有效解决农户“晒粮难”。截至目前,全县74万亩玉米已全部收获完毕,秸秆粉碎还田率超95%,为小麦适期播种扫清障碍。
农资质量是秋种保收的“第一道防线”。柘城县聚焦种子、化肥、农药等关键农资,开展“拉网式”监管执法行动,织密农资安全防护网。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出动执法人员216人次、执法车辆52辆次,对全县22个乡镇(街道)的农资经销点实现全覆盖检查,重点核查种子经营资质、化肥农药有效成分含量及产品溯源信息,严厉打击销售假劣农资、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同时,在各农资店醒目位置张贴农资质量投诉举报电话,畅通农户维权渠道,切实保障农户用上“放心种、安心肥”。
秸秆禁烧与秋种生产同步推进。柘城县以“全方位宣传、立体化管控”筑牢秸秆禁烧防线,为秋播营造安全清洁环境。全县各乡镇(街道)与所辖村(社区)、农户层层签订《家庭秸秆禁烧责任书》20余万份,明确“不烧一把火、不冒一处烟”的责任要求;通过发放禁烧明白纸30余万份、出动宣传车1500余次、张贴宣传条幅6000余条,以及利用微信公众号、村微信群推送禁烧信息8000余条,将“禁烧政策、环保危害、综合利用途径”精准传递到每一户。同时,组建县、乡、村三级禁烧巡逻队,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巡查,确保秋种期间秸秆禁烧“零火情”,既守护了蓝天,也为小麦播种创造良好环境。
在破解晚播难题上,柘城县将“科技赋能”作为核心抓手,以“四补一促”技术和“五良”融合理念打通秋种生产“最后一公里”。该县精准制定《2025年小麦播种技术指导意见》《小麦抗湿晚播技术指导意见》,组建120余人的农技服务团队,深入田间开展“田间课堂”培训20余场次,现场演示播种深度调控、播后镇压等关键操作,发放技术明白纸5万余份、张贴高产栽培挂图5000余张。针对已播种的晚播地块,专家团队指导农户精准落实“四补”措施:以“种”补晚,优选半冬性中早熟、抗渍耐湿品种,全面推行种子包衣,防范土传病害与地下害虫;以“肥”补晚,增施氮磷肥,弥补降雨导致的养分流失;以“密”补晚,通过宽幅匀播提高播种量,弥补冬前分蘖不足;以“好”补晚,使用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机,精准控制播深与行距,减少种子养分消耗。
目前,在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高效运转下,县级层面统筹调度农机资源、科学分配作业任务,乡镇一级深入田间摸排地块墒情、动态掌握播种进度,村级组织精准对接农户需求、将播种任务细化落实到户。截至目前,柘城县已完成2.1万余亩小麦播种,秋种工作正按照“抢农时、保质量”的要求稳步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