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畅家村到黄土地

本文转自:陕西农村报

乡情

从畅家村到黄土地

  陈义勇

  深秋的渭北平原,秋雨绵绵。车队驶入大荔县东城街道畅家村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口一排排规整的温室大棚。棚内的冬枣树,虬曲枝干就像是这片盐碱地的手背,筋脉凸出,镌刻着风雨的年轮。

  畅家村的美,初看在村容整洁,水泥硬化的街道干净如洗,篱笆小院里秋菊开得正艳,几位老人在亭子里聊天。畅家村党总支部书记马红丽说话实在:“早些年,村里污水横流、柴草乱堆。最初的改变从整治村容村貌开始,但光有‘面子’远远不够……”

  真正触动人心的,是各家院墙外悬挂的小木牌:“马秀芳,七十五岁,党员,擅长调解邻里纠纷。”“畅新民,六十八岁,热心公益,水电维修,随叫随到。”这些木牌不过巴掌大小,字迹隽永,在秋日里闪着温润的光。它们既是公开的承诺,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我驻足良久,遥想着这样的场景:邻里因琐事红脸,总会有人说“去找马家婶子”;谁家水电出了问题,最先想起的定是畅新民。这种扎根乡土熟人社会的“信用体系”,融入寻常生活,化作触手可及的温暖。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份自觉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村道上看不到垃圾桶,家家户户将垃圾自觉分类、定时投放;行道树下摆放着长凳茶具,过路人可自取饮用;就连孩子们的游乐场,也由村民们轮流维护。“我们不要‘保姆式’的管理,要让每个村民都成为村庄的主人、管理者。”马红丽说。

  走进农家小院,我与几位老人闲聊起来。七十三岁的郭大哥说:“现在村里这么干净漂亮,谁还好意思乱扔垃圾?大家都自觉着呢。”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真谛——当美好成为共识,维护美好便成了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离开畅家村返回榆林的路上,窗外景色从平原渐变为黄土沟壑,我的思绪也随之翻转:同为陕西乡村,畅家村的经验,榆林可借鉴什么?

  榆林的乡村散落在山峁沟壑间,难以集中连片;乡亲们的性格如信天游高亢率真、奔放洒脱。这些年乡村振兴,建了不少新农村、新民居,修了宽阔的水泥路。

  榆林乡村独有的精神根脉,或许是世代传承的古朴民风,是村口那棵见证风雨的老榆树,是一首传唱几代人的信天游。我们要将榆林人性格中的豪爽仗义,转化为公共事务里的包容与担当。不必强求复刻平原村落的规整,榆林的乡村振兴本就带着黄土高原的豪迈与灵动。让老榆树下成为村民议事的聚集地,把信天游里的质朴情怀唱进邻里互助的日常。

  这片黄土地从不缺希望,当榆林人把独有的精神根脉融入乡村发展的血脉,当每一份包容与担当汇聚成前行的力量,榆林的乡村定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振兴之路,绽放出更别样、更动人的光彩,让黄土高原上的每一个村落,都成为令人向往的幸福家园。


(乡村责编:拓荒牛 )
2025年10月29日 12:50[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