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成为长马官方补给品,左家山的橘子靠的不是运气,是四百年种橘的底子,还有全村人实打实的用心。”10月24日,2025长马博览会现场,宁乡双江口镇左家山村长刘映手里捧着刚剥开的柑橘,果皮薄得能看清里面的果肉纹理,“你尝一口,汁多还甜,选手跑累了吃一个,既能补水分又能添力气。”
这次左家山柑橘入选赛事补给,在刘映看来是“水到渠成”的事——早在几年前,村里就靠着标准化种橘、搞农文旅融合打出了名气,而马拉松不过是让更多人知道“左家山有好橘子”的一个新窗口。真正值得说道的,是这颗橘子背后的“独家秘诀”,还有村子接下来要走的“甜蜜路子”。
△刘映与逛展的外国友人合影。受访者供图
好橘有底气:一半靠天赋,一半靠实干
左家山的橘子能受认可,首先沾了“老天爷的光”。村子三面环着团头湖、闸坝湖,1.2万亩水域像个“天然空调”,调节着橘园的温度和湿度;土里的有机质超2%,还藏着钙、镁、铁这些 “营养剂”——刘映笑着解释:“钙能让果皮薄又韧,剥的时候不费劲;镁能让果糖多,吃着比普通橘子甜;铁还能增加营养,所以我们的橘子可溶性固形物能到16.7%,比别人高2到3个百分点。”
光有“天生丽质”不够,还得靠“精耕细作”。左家山是“国家级柑橘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从种树到摘果,每一步都有规矩。刘映领着记者走到橘园深处,只见每棵树下都挂着诱虫板,远处还立着杀虫灯:“我们从不打高毒农药,靠这些物理方法防虫,果子安全才能放心给人吃。” 采收时更讲究,要等果面三分之二转黄、糖分达标的“完熟果”,摘的时候得“一果两剪”——第一剪留1到2厘米果蒂,第二剪把蒂剪平,避免划伤其他果子;采前20天还得停水,这样果子耐放,运输时不容易坏。
为了给马拉松供果,村里还加了 “双保险”。一方面划定团头湖周边的核心产区作为 “专属采摘区”,这里的橘子果糖含量能到 13%,比其他区域还高;另一方面请湖南山水检测公司做专项检测,农残、重金属、糖度都要查,“每一批果都有检测报告,给赛事方交上去,人家才放心。” 刘映说,最后送到补给站的橘子,都是人工再筛一遍的 “精品”—— 果重 130 到 150 克,横径 65 到 75 毫米,刚好能握在手里,选手剥着方便。
△博览会现场的左家山柑橘。图/记者彭皓泽
村民有干劲:把“好彩头”变成“好盼头”
刘映记得,得知橘子要供马拉松,村里的老少爷们比过年还热闹。“大家不是图新鲜,是觉得这是对左家山橘子的认可。”刘映说,左家山人种橘有400多年了,还传着“左宗棠献橘劳军”的故事——1852年太平军围攻长沙时,村民就是用这里的橘子犒劳过军队,后来橘山才改名叫左家山。这些年村里搞标准化种橘,村民们早就以橘子为傲,“现在橘子的品质得到了官方认可,谁不自豪?”
自豪归自豪,做事却不含糊。那段时间,合作社每天都挤满人,有帮忙分拣的,有参与包装的,还有主动提出去冷链站盯运输的。村里的冷链仓储中心有5000立方米,能把温度稳定在5到8℃,运输时用冷藏车,从左家山到长沙市区就35公里,半小时能到,“我们还额外备了5%的应急果,万一哪个补给站不够,能马上调过去,绝不能掉链子。” 刘映说,村民们心里都清楚,这次合作不只是给赛事供果,更盼着能借这个 “好彩头” 打开新销路——以前橘子多靠本地采购商,有时候丰收了还卖不上价,现在要是能让更多人知道左家山的橘子,以后销路肯定能更宽。
橘味有特色:咬一口就忘不掉的“左家山甜”
聊起左家山柑橘的口感,刘映直接剥开一个递过来:“你尝尝,跟别的橘子不一样。”果皮确实薄,轻轻一撕就开,果肉里的汁水顺着指缝往下滴,咬一口下去,甜而不腻,还没有渣。“这就是我们的特点:甜、多汁、皮薄。”刘映说,这得归功于村里的水土和气候——年日照有1737.6小时,柑橘成熟时昼夜温差能到10℃以上,糖分积累得足;加上土壤里的矿物质多,果肉里的维生素C有21.1mg/100g,钙有49.5mg/100g,比不少地方的柑橘都高。
“有游客来采摘,说我们的橘子‘吃着不齁,剥着不累’,还专门打包带回去给亲戚。” 刘映笑着说,这两年村里搞“左家山橘浪屿”,把柑橘和旅游结合起来,每年9到11月橘子成熟时,日均能接待4500多游客,2024年“小镇青年湖畔音乐会”的时候,光采摘体验就带动卖了5万多公斤橘子。游客来摘橘子,还能在周边的鱼趣峡钓鱼、在露营基地搭帐篷,晚上再住民宿、吃农家菜,“现在大家来左家山,不只是为了吃橘子,是来体验‘橙色水乡’的生活。”
刘映还提到,村里的橘子不光好吃,还有 “身份”——2024年3月已经提交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请,地域范围就限定在双江口镇那片东经112°33′15″到112°43′00″、北纬28°18′00″到28°24′30″的区域,“以后别人想仿都仿不了,这是左家山独有的‘名片’。”
△博览会特供柑橘包装。图/记者彭皓泽
未来有奔头:不止种橘子,要做“甜蜜产业链”
“成为官方赛事补给品,只是左家山柑橘发展的一个起点,不是终点。” 聊起未来,刘映的眼里满是期待。在产业上,村里计划2025年完成400亩老果园的提质改造,重点推广早熟蜜橘、红肉脐橙这些优质品种,还要建100亩的良种苗木繁育基地,用“无病毒容器苗”,从源头保证橘子品质;同时升级采后商品化处理基地的智能化分选线,让洗果、杀菌、分级、包装全自动化,把橘子的应市期从3个月延长到8个月,“这样就不用怕集中上市卖不上价,抗风险能力能强不少。” 刘映说,远期还要再建2万亩标准化橘园,到2028年形成3万亩的规模,让柑橘系列产值从现在的1.2亿元涨到3亿元以上。
在农文旅融合上,“左家山橘浪屿”是核心。2025年要建成柑橘博物馆和左宗棠文化广场,推出“采摘+研学”的线路,让学生来了解柑橘种植知识;之后还要打造“橘子文化一条街”,引入50家农家乐,培育一家五星级农庄,把“橘园采摘、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串起来;还计划和周边的花明楼、灰汤温泉合作,设计区域旅游线路,让“左家山橘浪屿”成为长沙近郊的热门景点,“目标是到2028年,农文旅的产值能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40%以上。”
最让刘映牵挂的,还是村民的收入。村里现在有1124户农户种柑橘,670多户是年产超1万斤的专业大户,接下来要强化“合作社+农户+企业”的模式,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订单收购,还会给种植大户提供“柑橘贷”,利率下浮20%,减轻他们的成本压力;同时办左家山柑橘培训学校,邀请湖南农业大学的专家来讲课,每年培育100名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我们希望到2028年,村里8353户农户里,有80%以上能从事柑橘及关联产业,户均年收入从现在的6万元涨到10万元以上,彻底解决‘丰产不丰收’的问题。”
刘映说:“左家山的橘子,不只是一颗水果,是村里人过日子的‘甜蜜希望’,也是咱们宁乡、湖南的‘乡村特色名片’。以后不管是种橘子、搞旅游,还是做文创,我们都要守住‘品质’和‘特色’这两个根,让左家山的甜蜜能传得更远。”
潇湘晨报记者彭皓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