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了山头”到“甜了心头”一场跨越16年的广东油茶科研长跑

策划统筹/张爱丽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颖琳 扶贝贝 胡彦

图/张超洋 戚容源

酷热的午后,一群林业科研人员背上工具,深一脚浅一脚地“钻进了山里”。他们的目的地,是韶关市曲江区国有小坑林场国家油茶良种基地里,其中一片2019年营建的26亩油茶试验林。近日,羊城晚报记者跟随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林科院”)油茶研究团队,近距离记录下他们看似日常却极不寻常的工作。

以油茶为原料榨出的山茶油,素有“油中软黄金”之美誉。广东油茶产业的发展,不仅绿了山头,美了乡村,更甜了心头,带动种植户增收致富。这背后,离不开研究团队多年来的保驾护航:从油茶种质资源收集到良种选育,从苗木繁育、高产栽培到产业链条的延伸,每一步都浸着他们的汗水,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提供“智慧支撑”。

寻“种”突围在林场建一座“资源宝库”

在韶关市曲江区国有小坑林场,连片的油茶树铺展成绿浪,枝梢间果实成簇相拥。

谁能想到,这片生机勃勃的油茶良种基地,在建设初期曾面临诸多挑战。“油茶要种六七年才丰产,投入大、见效慢,而且一开始技术跟不上,缺乏专业团队指导,管理也粗放。”小坑林场负责人吕宇宙回忆起过往,语气里仍带着几分感慨,“多亏省林科院油茶研究团队给我们带来了支持,不仅是技术人员的培养,还有良种良法的推广。”

这份帮扶并非一时之举。省林科院油茶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油茶研究团队自2009年成立起就与小坑林场油茶良种基地开展合作,至今已有16个年头,在油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品种选育与试验、苗木繁育、高产栽培等方面突破了诸多技术难题。

“林以种为本,要育出好品种,第一步就得踏遍各地找资源。”省林科院油茶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张应中研究员告诉记者,单是优树选择就要4-8年,还有不少“规矩”:团队通常分3组,每组3-5人,在采收前半个月“天南海北跑山林”,一天下来每组最多能找到并测定8株,一年初选也就270株优树。第二年回头看,有的树没了、标记牌丢了,有的去年产量高,今年却骤降,或炭疽病率、软腐病率超3%,都得淘汰。到第三年,还要接着测产量、查病害,再给留下的树测果实性状和品质。能保留的优树,一般不到初选优树的1%。

选育良种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即便闯过第一关,后续还要经历优树育苗、多点试验林营建、试验林维护与调查评价,整个流程至少12年。最终能成为良种的,更是不到初选优树的0.5%。

据了解,如今团队在小坑林场营建了面积达400亩的种质资源库,从广东本省各区域及江西、广西、湖南等省区收集并保存优良品种、家系和单株952份,包括普通油茶、高州油茶、广宁红花油茶、香花油茶、小果油茶等。

经过多年、多点试验与筛选,省林科院与基地成功选育出“湾誉1号-5号”高州油茶,2024年被审定为省级良种,“湾誉”系列良种具有早实、稳产、丰产、油质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目前在我省南部区域推广应用,产量颇为可观。

一树一测汗水浇灌出“适配良法”

赶在油茶采收前的关键期,研究团队需要对2019年营建的油茶优良资源区域测定林,进行一年一度的生长和开花结实性状调查。

“工具都带齐了吧,出发!”带队的张应中研究员清点好装备,将队员分成两组,从山脚启程。有时遇到较陡地势,需要互相拉一把才能爬上去。

“先把杂草清一下,不然会妨碍测量,还会跟油茶树抢养分。”清理出作业空间后,调查工作正式展开。研究人员将测高杆垂直立在树干旁,“这棵高州油茶编号1715,树高3.2米。”另一位研究人员接着上前拉开皮尺,“冠幅东西向3.07米,南北向2.98米”。随后两人配合蹲下身,拿出游标卡尺测量树干基部,报出精确到毫米的地径数值。

午后的日头有些灼人。不一会儿,队员们的衣衫就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后背,裤腿上也沾上了鬼针草的种子。

“在测量过程中,难免会碰到被割伤、绊倒的情况,但林业人得克服这些困难,为了评选不同区域的优良无性系,为后续良种选育和推广打基础。”油茶研究团队正高级工程师杨会肖博士坦言,如果要把整个山头测完,从早忙到晚,至少得两天时间。等到果实采收期,团队还需对果实产量、果实性状、油脂组分等经济性状指标进行测量。单一棵树从果实采摘到各项指标测定与记录完成,就得花上一两个小时。

良种要发挥潜力,还离不开良法“组合拳”。例如,研究团队大力推广油茶芽苗砧嫁接技术,用这种方式培育的2-3年生油茶良种苗,栽植后成活率高、生长快;针对油茶的落花落果现象,研制叶面专用肥,喷施后的结实率和保果率显著提高;此外,注重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预测与防控、油茶与气象预测预报,并探索家庭林场等复合经营模式,既降低油茶早期管护成本,又提高了油茶林地收益。

在油茶林里,记者还发现不少油茶枝干上套着透明塑料膜。易君文博士解释道:“一般情况下,油茶苗种下5年才挂果,6-8年后才进入丰产期。如今,我们采用高接换冠技术,在油茶成年植株主干或主枝上嫁接优良品种穗条来更新树冠,3年就能完成挂果到丰产的跨越,可以有效改造油茶低产林,增产率达15%-20%。”

科技落地致富果拓宽“两山”路

科研的深耕,终在林间山野结出累累硕果。

提起这几年小坑林场的变化,吕宇宙场长特别提到,在省林科院油茶研究团队的支持下,油茶良种基地为基层培养了4名高级工程师、6名工程师、4名助理工程师,另外通过良种良法推广,带动周边地区油茶产业的发展。“目前,基地累计销售良种油茶苗约290万株,推广油茶造林面积约4万亩。油茶真的成了致富果,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曲江区马坝镇宝源家庭农场的张以林,正是众多受益种植户之一。“我是通过小坑林场认识张应中研究员团队的,算下来都有10年了。他们经常往我这儿跑,帮着选品种、控质量,还教我们施肥修枝、密度控制。”张以林笑着说,如今他的油茶林已扩到400多亩,去年果产量有150吨。

“油茶浑身是宝,其花、果、叶等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多酚等活性成分,特别是油茶壳、油茶饼粕等的开发利用备受关注。”主攻油茶加工方向的副研究员王静博士提到,如何建立油茶全株的高值化利用技术体系,也是团队未来的主要任务。

广东是全国油茶核心发展区8个省份之一。根据《广东省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到2025年,全省油茶林总面积要达到360万亩,茶油年产能达8万吨。省林科院院长龙永彬表示,在推动广东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省林科院重点收集和保存高州油茶、广宁红花油茶等本土种质资源,在韶关和开平等地建立山茶属资源圃1000余亩,引进并收集资源超1500份,提出普通油茶良种在广东的适生区域,并填补了粤东、粤西无合适良种使用的空白,创制新种质200余份,引种的香花油茶早实丰产性表现突出。通过区域性试验,在省内外推广良种造林20余万亩,有力支撑了全省油茶种植面积稳步扩大和茶油产能提升。在技术上,强化科技支撑,开展多维栽培研究,探索无人机施肥、防治,机械采摘等绿色高效生产模式,推动低产林改造与精准管护,为广大林农带来切实收益。

“科技赋能任重道远,省林科院将持续以良种良法为抓手,推动科研—种苗—种植—加工全链条协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丰收,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持续注入科技动能,不断书写‘两山’转化的新篇章。”龙永彬说。

编辑:邬嘉宏

来源:金羊网

【来源:金羊网】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