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产量第一大省迈向水稻“全粒利用”

水稻产量第一大省迈向水稻“全粒利用”

水稻深加工车间。

金黄的稻谷。

水稻深加工企业。

□文/摄 本报记者 宋晨曦

“十四五”以来,黑龙江省作为全国最大的水稻生产基地,持续推进水稻产业向精深加工、绿色循环方向转型升级。2024年,全省水稻加工规上企业达800户,实现营收600亿元,产业规模稳居全省食品工业细分行业第二位,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这片黑土地上,一粒稻谷的“旅程”早已不止于米饭。从田间到车间,从大米到米油、从稻壳到稻灰,水稻的价值被不断挖掘、全面提升。

作为全国水稻产量第一大省,2024年,黑龙江省水稻产量达2471.6万吨,约占全国11.9%。在巩固传统大米加工优势的同时,一批龙头企业积极探索“水稻循环经济”模式,推动产业从“粗放加工”向“吃干榨尽”转变。

以益海嘉里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打造了“订单农业+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产业链闭环。通过“四优订单农业”——优质品种、优良产地、优价收购、优化技术,企业从种植端把控品质,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在加工环节,稻谷不仅被制成品牌大米,更实现了“全粒利用”:米糠用于提取稻米油,稻壳用于燃烧发电,稻壳灰则进一步制取白炭黑、活性炭等高附加值产品。

米糠,曾被视为饲料原料,如今在黑龙江的工厂里“变身”为营养丰富的稻米油。益海嘉里通过“分散保鲜、集中制取、集中精炼”的创新工艺,最大限度保留谷维素、维生素等活性成分,其金龙鱼稻米油更荣获国际品质大奖。黑龙江作为水稻大省,在米糠资源高值化利用上走在全国前列,为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开辟了新路。

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哈尔滨、佳木斯、绥化、鸡西四市成为水稻加工核心区,2024年合计产值占全省近九成。五常大米品牌价值连续十年居全国首位,延寿、庆安、方正等地标品牌持续提升,形成了“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双轮驱动的良好格局。

目前,全省已培育8户十亿级水稻加工企业,益海嘉里(哈尔滨)、彩桥米业、益海(佳木斯)、益海嘉里(密山)、乔府大院、中粮建三江米业、中粮米业(虎林)和博林鑫农业集团共实现产值111.2亿元,占全省水稻加工产业的18.5%。成为推动产业链整合、技术示范和市场拓展的重要力量。

展望未来,黑龙江水稻加工业正朝着更绿色、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迈进,在这里,稻谷不仅是粮食,更是能源、是油脂、是新材料,是黑土地献给时代的一份绿色答卷。

来源:黑龙江日报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