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南部麦区霜降至立冬间小麦品种选择与应用策略

黄淮南部麦区作为我国小麦主产区的核心组成部分,涵盖河南南部、江苏北部、安徽中北部等区域,该区域霜降至立冬(通常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期间的气候特征表现为气温波动下降、昼夜温差增大、降水分布不均,且此阶段播种的小麦面临冬前积温不足、分蘖期缩短、春季发育进程加快等先天挑战。科学选择适配品种是破解晚播困境、保障小麦产量与品质的核心举措,需结合区域生态特点与晚播生产规律,构建系统化的品种选择与应用产量。

一、霜降至立冬小麦种植的生态约束与品种需求逻辑

黄淮南部麦区霜降至立冬期间的农业气象条件与适播期(10月上中旬)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决定了品种选择的核心方向。从气候特征看,此阶段5cm地温已降至12-16℃,较适播期降低3-5℃,冬前有效积温仅能满足小麦出苗至2叶1心的生长需求,分蘖发生数量较适播小麦减少60%以上;从土壤状况看,若遭遇华西秋雨等天气,易出现土壤墒情过饱和、耕层结构破坏等问题,增加苗期病害发生风险;从生育进程看,晚播小麦需在缩短的生长周期内完成营养积累与生殖发育,灌浆期更易遭遇春季低温与后期干热风的双重影响。

基于上述约束,霜降至立冬播种的小麦品种需具备四大核心适配性:一是春化特性适配,需能在有限低温条件下快速完成春化阶段,避免抽穗延迟或不抽穗;二是生育进程适配,通过缩短全生育期、加快灌浆速度弥补生长时间不足;三是群体构建适配,依靠强分蘖能力与高成穗率弥补冬前分蘖不足的短板;四是逆境抗性适配,抵御晚播带来的低温胁迫、病害高发、抗逆性下降等系列问题。这些需求共同构成了晚播小麦品种选择的底层逻辑,即通过品种生物学特性与晚播环境的精准匹配,实现"先天不足后天补"的生产目标。

二、核心品种类型及关键特性筛选标准

结合黄淮南部麦区晚播生态特点与近年品种审定结果,霜降至立冬期间适宜种植的小麦品种主要集中在半冬性偏春型与弱春性类型,其关键特性筛选需遵循以下五大标准:

(一)春化反应:半冬性为主,弱春性为辅

春化特性是晚播品种选择的首要指标。黄淮南部麦区冬季最低气温多在-5℃以上,且霜降至立冬播种的小麦冬前积温仅为200-300℃·d,远低于适播小麦的500-600℃·d。因此,需优先选择春化要求宽松的半冬性品种,此类品种可在0-7℃条件下经15-25天完成春化,既能抵御冬季低温,又能在早春快速进入生殖生长。如郑麦29等半冬性品种,冬季抗寒性较好,抽穗期适中,可适应10月下旬的播种需求[__LINK_ICON]。

对于11月初(立冬前后)的临界晚播地块,需选用弱春性品种。这类品种春化要求极低,甚至可在春季温度回升后完成春化,生育期通常比半冬性品种短5-7天,能有效规避后期高温风险。但需注意弱春性品种抗寒性相对较弱,需在极端低温来临前做好防护措施。

(二)生育进程:短周期与快灌浆结合

晚播小麦的全生育期需控制在220-230天之间,较适播品种缩短5-10天,以确保在6月上中旬安全成熟。品种需具备"前期早发、中期稳长、后期快熟"的生育特点,如郑麦26全生育期221.4天,比对照品种早熟0.4天,且苗期长势好,春季发育稳健,可有效适配晚播需求[__LINK_ICON]。

灌浆速度是决定晚播小麦粒重的关键因素。黄淮南部麦区5月下旬至6月初常出现30℃以上高温,会缩短小麦灌浆期。因此品种需具备灌浆速度快的特性,能在15-20天内完成灌浆过程,减少高温对籽粒饱满度的影响。郑麦23、郑麦29等品种均表现出耐后期高温、落黄好的特点,千粒重分别达到44.9g和48.1g,体现了良好的灌浆性能[__LINK_ICON]。

(三)群体构建:强分蘖与高成穗率协同

霜降至立冬播种的小麦冬前基本无有效分蘖,产量构成主要依赖春季分蘖。因此品种需具备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特性,通过单株有效分蘖数的增加弥补亩穗数不足。郑麦26分蘖力较强,亩穗数可达42.1万;郑麦27虽为大穗型品种,亩穗数仍能达到38.5万,且穗粒数多达40.6粒,通过"穗数+粒数"的协同提升实现高产[__LINK_ICON]。

在实际生产中,强分蘖特性需与合理播量配合。晚播地块播量通常比适播期增加20%-30%,但高成穗率品种可避免群体过大导致的倒伏风险,如郑麦23、郑麦29等成穗率较高的品种,即使增加播量也能保持稳健的群体结构,严重倒伏点率均为0%[__LINK_ICON]。

(四)抗性体系:多维度逆境适应能力

晚播小麦苗势较弱,抗性需求更为全面,需构建"抗寒+抗病+抗逆"的三维抗性体系。抗寒性方面,半冬性品种需能抵御-8℃短期低温,弱春性品种需具备抗春寒能力,避免倒春寒导致的穗粒数下降;抗病性方面,需重点关注纹枯病、赤霉病、条锈病等区域高发病害,优先选择高抗或中抗品种[__LINK_ICON]。

从近年审定品种看,郑麦27高抗纹枯病和叶锈病,中抗条锈病;郑麦29叶锈病免疫,慢条锈病,均表现出良好的病害抗性基础[__LINK_ICON]。抗逆性方面,需选择耐旱、耐湿、抗干热风的品种,郑麦23、郑麦29等品种具备一定的耐旱耐热性,可适应黄淮南部麦区多样的水分条件与后期高温环境[__LINK_ICON]。

(五)产量品质:丰产性与实用性兼顾

晚播小麦品种需具备稳定的丰产潜力,区域试验亩产应不低于550kg,且增产稳定性好。郑麦26区域试验亩产达595.4公斤,比对照增产12.05%,增产≥2.0%的试点率100%;郑麦29亩产604.5kg,增产试点率94.7%,均表现出极强的丰产性与适应性[__LINK_ICON]。

品质方面,黄淮南部麦区以中筋小麦消费为主,品种品质需达到中筋标准,满足面粉加工需求。郑麦23、26、27、29均为中筋小麦,其中郑麦23还是富硒小麦,可实现品质溢价,提升种植效益[__LINK_ICON]。

三、主推品种特性及适配场景

结合2024-2025年国家及河南省区域试验结果,以下品种可作为黄淮南部麦区霜降至立冬期间的主推选择,各品种适配场景存在明确差异:

(一)郑麦26:中熟多穗型高产品种

该品种为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21.4天,株高74.8厘米,茎秆粗壮,抗倒性较好。亩穗数42.1万,穗粒数37.3粒,千粒重46.5克,产量三要素协调,区域试验亩产居冬水C组第一位。中抗条锈病和白粉病,耐后期高温,熟相好[__LINK_ICON]。

适配场景:适用于10月下旬(霜降后)播种的水浇地,尤其适合土壤肥力中等以上、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块。可作为晚播高产栽培的首选品种,在墒情适宜的条件下能充分发挥其多穗优势。

(二)郑麦29:多穗型广适性品种

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225.4天,比对照周麦36号早熟0.4天。株高76.4cm,株型半紧凑,透光性好,茎秆粗壮抗倒伏。叶锈病免疫,慢条锈病,有一定耐旱耐热性。亩穗数40.3万,千粒重48.1g,是典型的"穗数+粒重"协同增产型品种,区域试验亩产604.5kg[__LINK_ICON]。

适配场景:适配10月下旬至11月初播种的水地与半旱地,对土壤肥力适应性广,既能在高肥地块实现高产,也能在中低肥地块保持稳定产量。尤其适合前期墒情偏差的地块种植。

(三)郑麦27:大穗型抗逆品种

半冬性大穗型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225.6天,株高73.5厘米,抗倒伏能力强。苗期叶色深绿,冬季冻害轻,春季返青早,两级分化快。穗粒数40.6粒,是大穗型品种中少有的兼具分蘖能力的类型。高抗纹枯病和叶锈病,中抗条锈病,抗逆性突出[__LINK_ICON]。

适配场景:适合10月下旬播种的黏质土壤或易发生纹枯病的地块,在秸秆还田量较大、土壤湿度偏高的条件下优势明显。可通过适当增加播量,发挥其大穗多粒的增产潜力。

(四)郑麦23:富硒优质品种

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227.2天,株型紧凑,苗脚利落,茎秆弹性好,抗倒性好。籽粒偏角质,较饱满,耐雨后高温,落黄好。作为富硒中筋小麦,兼具产量与品质优势,区域试验亩产573.7kg,比对照增产5.21%[__LINK_ICON]。

适配场景:适用于10月下旬播种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尤其适合有富硒农产品需求的种植户。需配套优质栽培技术,在保证产量的同时提升硒含量等特色品质指标。

四、品种应用配套技术与注意事项

霜降至立冬期间种植小麦,仅靠品种选择难以实现高产,需配套"以种适期、以技补晚"的栽培措施,最大化发挥品种潜力:

(一)精准调控播量与播深

播量需根据播期和品种分蘖特性动态调整:10月下旬播种的半冬性品种,亩播量控制在12-15kg;11月初播种的弱春性品种,亩播量增加至15-18kg,避免因播量不足导致亩穗数偏低。播深应控制在3-4cm,较适播期浅1-2cm,以加快出苗速度,减少种子养分消耗。土壤过湿时需避免播后重压,防止土壤板结影响出苗。

(二)科学运筹基肥与追肥

晚播小麦需"以肥补晚",基肥应增加磷肥用量(每亩过磷酸钙40-50kg),促进根系发育和壮苗形成;未进行秸秆还田的地块需补充钾肥(每亩氯化钾10-15kg),增强抗逆性。春季追肥需提前至返青期,每亩追施尿素10-15kg,促进分蘖发生与成穗。

(三)强化苗期与后期管理

苗期需重点防治纹枯病、根腐病,可采用苯醚甲环唑等药剂进行种子包衣或苗期喷雾。越冬前墒情不足时浇好封冻水,提升抗寒能力。后期需关注干热风防御,在灌浆初期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配合品种自身的抗干热风特性,保障灌浆质量。

(四)动态适配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需结合年度气候预测与地块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暖冬年份可适当扩大弱春性品种种植比例;多雨年份需优先选择耐湿、抗纹枯病的品种如郑麦27;干旱年份则侧重郑麦29等耐旱品种。同时需咨询当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获取针对性的品种布局建议。

五、结论

黄淮南部麦区霜降至立冬间的小麦品种选择,本质是品种生物学特性与晚播生态条件的精准匹配过程。核心应遵循"半冬性为主、弱春性补充,短生育期、快灌浆速度,强分蘖、高成穗率,多抗性、稳丰产"的原则,主推郑麦26、郑麦29、郑麦27、郑麦23等经过区域试验验证的优良品种。

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具体播期、土壤条件、管理水平选择适配品种,并配套精准播量、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构建"品种+技术"的晚播小麦高产栽培体系。同时需关注品种审定动态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指导意见,及时更新品种选择清单,为黄淮南部麦区晚播小麦的产量稳定与品质提升提供坚实支撑。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