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人如何端稳“饭碗”

本文转自:金陵晚报

穿越万年“食”光

看古人如何端稳“饭碗”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鲁舒婷

  约1万年前,一粒粒水稻在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发芽,随后,大豆、小麦等作物陆续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丰收。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为人们带来希望,推动中华文明绵延不绝。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稻一粟,当为之珍惜!粮食,从来都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古今皆然。

  今天,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让我们一起穿越时间,看古人如何守住自己的“米袋子”“菜篮子”。

  方寸之间

  藏着古人的计量密码

  你知道水稻亩产的世界纪录是多少吗?1251.5公斤!

  这一纪录于2023年10月14日在四川创造,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发的超级稻品种“粒两优8022”实现,成为全球杂交水稻单季平均亩产的最高纪录。这不仅意味着我们离袁爷爷的“禾下乘凉梦”更近了一步,更是我们“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证明。

  在精准计量的当下,我们很难想象,古人是如何计算粮食产量的呢?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秘密武器”——斗。

  斗既是中国传统容量单位,也是古代用于计量粮食的容积量器。现藏于中国农业博物馆的木斗长37厘米、宽37厘米、高21.5厘米,为全木制作,开口呈正方形,四个侧面为梯形,质地坚硬、结构稳固,相对的两边有一木提梁,上部有直形提手与斗上边缘平齐。在称量时,人们会用尺子或横棍将多出的粮食刮平(即平斗),以保证计量的准确和公平。

  瞧,它方方正正、稳稳当当的造型,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公平公正!

  其实,斗在早期并不是一种计量工具,也不是统一的规整造型,而是一种有柄的盛酒器具。在《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言,“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意思是北斗星有“斗”的形状,但却不能当作器物舀酒盛浆。

  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斗的规格才逐渐统一起来。汉代又进一步将其制度化,“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的标准逐渐被固定下来,一直被后世沿用。

  烹饪美食

  老祖宗也有厨房神器

  “灶鼎甑甗鬶鬲釜斝”,古人厨房的“八大神器”,你认识几个?

  在物产丰饶、花样多变的今天,似乎很难想象几千年前的老祖宗是如何烹饪食物、享用美食的。

  在南京博物院,有一组新石器时代的炊具——釜灶。它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陶灶,被誉为“中华第一灶”。“可以看下它的整体造型,上面是釜,一种历史悠久的炊具,作用相当于现在的锅,釜下面是灶。”南京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最早先民们用陶支架把釜架起来烹煮食物。后来,他们发明了灶,灶的好处是可以防风保温。于是,他们把灶与釜配合使用来烹煮食物。

  这组炊具,出土于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这里,也被称为“江苏文明之根”。顺山集遗址是淮河流域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环壕聚落,填补了淮河中下游史前文明的空白,是目前在江苏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将江苏文明史向前推进1500年。

  考古队员还在这里发现了碳化稻、磨盘、磨球,在距离顺山集遗址4公里的韩井遗址,专家们还发现了8000多年前的古稻田遗迹,这里有先民们为了引水灌溉而特意开挖的水坑、水沟和水口。

  有备无患

  与生俱来的“囤货DNA”

  古人云,有备无患。爱囤货这个特质,从古代延续至今,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有了存粮的习惯,在东汉时期,还出现了一个存粮神器——四足方台座滑石囷。

  “囷”字拆开为“禾”和“口”,顾名思义,就是用圆形谷仓把粮食囤积起来,这一点,可以从该文物的造型上看出来。

  四足方台座滑石囷通高31厘米、底长20厘米、宽19厘米,为圆柱状,头顶的盖子可以随意取下,乍看之下,其外形就像是一把伞,能够为粮食遮风挡雨。

  囷的正面有一个长方形的竖方框,称为囷门,储存在内的粮食通过囷门实现通风透气,方形底座四角下立了四根圆柱足,将囷身抬高,避免地面湿气侵入,防雨防霉、通风防湿,从而延长粮食保存时间,囷的材质是用滑石雕凿而成,整体设计稳固又坚硬。

  “这种巧妙设计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粮食储存的重视,也反映出他们因地制宜、科学实用的生活智慧。”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赵翌说,在没有现代科技辅助的情况下,古人依然能够通过观察自然与实践积累,创造出兼具功能性与耐用性的储粮器具,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为了最大程度保鲜食物,古代“冰箱”——冰鉴无疑发挥了巨大作用。冰鉴的设计独具匠心,一般为双层青铜容器,外层称“鉴”,内层为“缶”,中间空隙专为盛放冰块。它不仅能冰镇酒浆,还能短暂储存易腐食材。

  冰鉴、窖藏、腌制、晾干……在“靠天吃饭”的过去,老祖宗的“囤粮”智慧背后,不仅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朴素道理,更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尊重。


(乡村责编:拓荒牛 )
2025年10月16日 18:14[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