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马铃薯的增产密码

本文转自:定西日报

定西马铃薯的增产密码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金秋十月,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太平村定西聚鑫马铃薯专业合作社马铃薯示范基地里,金黄的薯叶随风翻涌,藏在土层下的薯块沉甸甸地坠着藤蔓。挖开土层,一颗颗饱满的马铃薯从地里翻滚而出,铺满田间——这场由省地专家组成的测产小组蹲在田埂上,手里的卷尺、电子秤轮番“上阵”,正对马铃薯进行实收测产。

  “传统耕作对照田,亩产1690.66公斤,商品率84.12%;综合技术模式田亩产2106.61公斤,商品率92.42%,比对照增产24.63%。”当测产组长念出最后一组数据时,合作社负责人李聚东脸上笑出了褶子:“比老办法多收400多公斤!按现在的市场价算,1亩地能多赚240元,加上节省劳动力的120元,节本增效360元。”李聚东拍掉手上的土,指向远处正在装车的马铃薯,“瞧这薯块,大小均匀,表皮光滑,商品率都提高了近十个百分点。”

  这一变化,得益于甘肃省区域协同创新项目“半干旱区马铃薯绿色增效与产能提升技术集成示范”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陇中丘陵区中低产田种养结合地力提升产品研发与技术示范”的落地。省农科院旱农所专家团队扎根定西多年,针对甘肃中部半干旱区马铃薯种植的“耕层浅、水肥差、产能低”三大痛点,把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地头,研发出“深旋松耕+有机肥替代+增密+集水补灌+新品种”技术,打出了一套高产稳产的“组合拳”。

  “我们研发了复合式耕作机,‘一机器解决两难题’,实现了‘减少耕作次数,改善土壤结构’的目标,一次就能完成40厘米深松、20厘米旋耕,直接打破了底下的犁底层,让土壤松软起来,能减少一半耕作时间。”省农科院方彦杰副研究员介绍,“这项技术结合有机肥增施,3年试验数据显示,能使马铃薯株高提高4%至22.3%,单株薯重增加4%至10.7%,大薯个数提高6.3%至18.5%,效果显著。”

  甘肃中部半干旱区是我国马铃薯主产区,长期以来,地膜覆盖连年种植导致耕作层变浅、土壤僵化,加上机械化程度低、资源利用不高、劳动力不足等问题,马铃薯产量不高。“以前种植马铃薯都是老法子。”李聚东坦言,“耕地浅,施肥不均匀,靠天吃饭,亩产一直上不去。”

  如今,这项技术已在定西扎下了根。省农科院专家团队集成“深旋松耕作+专用配方肥+生物有机肥+集雨补灌”等关键技术,结合省级科技特派员项目、三区人才服务和甘肃安定团结马铃薯科技小院,在鲁家沟镇太平村、葛家岔镇黑营村建起了两个试验示范基地,核心示范区达230亩,合作社示范面积达1150余亩,辐射带动周边定西市巉口镇、白禄乡等7个乡镇。三年来,累计推广面积2.8万亩,综合技术模式比传统种植增产14.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8.4%,商品率也提升了8.5个百分点。

  “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产量,而且改善了耕地质量,透气保水能力增强,实现了藏粮于地,为可持续生产打下了基础。”测产专家定西市农业科学院韩儆仁研究员抓起一把松软的泥土说,这场由科技引领的“绿色革命”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业面貌,越来越多的农民正靠着这项“接地气”的技术,让昔日的“薄地”变成了“聚宝盆”,让小土豆成为乡村振兴的“金疙瘩”。

  “现在有了专家的技术和科技的支撑,地越种越有劲儿,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李聚东望着自家的马铃薯示范基地,收割机轰鸣声里满是丰收的希望。


(乡村责编:拓荒牛 )
2025年10月16日 13:20[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