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包头日报
□文/记者 李楷谨
图/记者 李颖剑 李鸿瑶
一颗颗沾满泥土的土豆,正从田间地头跃入文旅产业的聚光灯下,成为乡村振兴中意想不到的主角。
土豆热潮:
从农田到社交平台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内蒙古的土豆田异常热闹。秋收后本应寂静的田野,变成了游客络绎不绝的打卡地。
车辆在乡间道路旁排起长队,成群结队的游客在田间弯腰捡拾秋收遗落的小土豆。“放假那几天,311省道上的土豆田边停满了车。”固阳县下湿壕镇王二壕村土豆种植户王瑞告诉记者,大面积的土豆种植一般采用机械收割和人工捡拾相结合的方式,但是一些个头偏小的“漏网之鱼”往往就会留在地里。王瑞表示,“往年也有人来捡土豆,但是今年格外多。有一家人甚至来捡了1400多斤的土豆,都可以免费带走。”
更有不少家庭,选择带着孩子来体验独特的“捡秋”活动。全家出动,亲子协作,在“捡秋”中感受丰收的喜悦,已成为秋日新时尚。
这股热潮来势迅猛。短视频平台上,“捡土豆”相关话题播放量累计超过数亿次。来自全国多地的自驾游车辆专程前来,只为体验俯身田间的农事乐趣。
“捡土豆”不再仅仅是农民颗粒归仓的节俭习惯,更成为融合旅行与教育的新型体验方式。一位游客感叹:“本来是带孩子来体验旅行,结果全家都爱上了捡土豆,太解压了。”
产业拓展:
从单一体验到多元融合
热度之下,敏锐的乡村干部们看到了发展机遇。下湿壕镇学田会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凯给记者仔细算了一笔经济账:“我们了解到,武川县的学校组织研学活动,让学生到农户家里体验捡土豆,每人收费79元,费用直接给到农户,每个孩子还能带走5斤土豆。”
王凯表示,今年的土豆市场价在每斤0.5~0.6元之间,而研学体验中的土豆价值实现了倍增。79元的体验费,其中既包含劳动体验价值,也包含教育价值,农户的收益相当可观。
记者了解到,固阳县在农旅融合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经验。今年,固阳县的春坤山、马鞍岭景区、沿河露营地、大英图村传统古村落等景点串珠成链,逐步形成以“红色文旅+生态采摘”为主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这些实践也将为小土豆带来的产业拓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学田会村,一项农文旅融合项目正在酝酿中,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创新模式,融入采摘、研学、旅游一条龙,预计将为村集体带来更多更稳定的收入。
王凯告诉记者:“学田会村发展土豆研学经济具有独特优势。村委会办公地点前面有几百亩的闲置土地,明年可以规划使用起来,把研学和捡土豆结合。”此外,村里还有数十栋大棚,如果在明年土豆收获季节,配合可采摘的西红柿、草莓等应季农产品,就能形成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这种多元化经营思路,能够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整体旅游价值。
在固阳县希望的田野上,新的故事正在生根发芽。明年春天,当土豆种子埋入学田会村的土地时,这些看似普通的土豆将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桥梁,成为孩子们认识土地的活教材,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一切只待春风吹拂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让更多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的种子在固阳县开花结果。
■记者手记
从短暂流量到持久品牌
面对突如其来的“土豆热潮”,如何将“短期流量”转化为“持久品牌”成为固阳县乃至包头市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在学田会村,王凯书记的账本让我印象深刻。79元的研学费用,看似平常,却蕴含着农旅融合的创新思维。当有了产业融合的新思路,村民们就不再只是农产品的生产者,更成为了教育服务的提供者、乡村文化的传播者。这种身份的转变,正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捡土豆热的背后,是现代人对乡土文化的寻根,是对劳动教育的重新认识。当城市孩子在田地里流下汗水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土豆,更是对土地的理解和尊重。
这波热潮能持续多久?或许答案就在这片土地上——只要能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游客获得真真切切的体验,这股“土”味热潮就能一直热下去。
从看景到入戏,固阳县正在深挖农文旅融合的“沉浸式体验”,以“捡土豆”为切入点,推动文旅品牌从传统“乡村观光”向“乡土体验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