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菏泽日报
本报讯 (通讯员 何庆林)10月12日,在定陶区马集镇王梁村的玉米地里,一台台履带式收割机正轰鸣着在泥泞的田间稳健前行。连日阴雨导致传统轮式农机无法作业,而这些接地压力小、抓地力强的“铁牛”,以每小时七八亩的效率抢收玉米,为受灾秋粮开辟出一条“抢收通道”。
“这大家伙可真‘中’!没有它,我家这6亩玉米真不知该怎么办。”村民柴学芝站在田边,看着玉米被迅速收完,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柴学芝所说的“大家伙”,正是当前村民应对涝渍进行秋收的“王牌武器”。与传统轮式收割机不同,履带式机型能在湿软泥泞的田地中自如作业,能有效避免陷车,保障收割效率。
“这种地况,轮式机根本下不了地。我们开履带机,一小时能收七八亩,作业效率也比较理想。看着老乡着急,我们也抢时间、赶进度,能多收一亩是一亩。”农机手石启生说。
据了解,自9月下旬以来,定陶区遭遇持续降雨,秋收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为保障粮食颗粒归仓,马集镇党委、政府提前部署,广泛动员,打响了一场多方参与的“秋收保卫战”。
一方面,镇党委、政府组织党员、群众和志愿者组成帮扶队,深入各村,优先为劳动力不足的困难家庭和留守老人提供抢收、搬运、晾晒等服务,缓解他们的燃眉之急。
另一方面,镇政府积极发挥协调作用,从外地调集多台履带式收割机,根据各村灾情和抢收需求统一调度,最大化发挥农机作用。同时,协调辖区内及周边的粮食烘干设备,开通“绿色通道”,及时为湿度较高的玉米提供烘干服务,防止霉变,构建从“田间”到“粮仓”的全链条保障。
“秋粮收获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面对不利天气,镇党委、政府必须主动作为,依托科技力量和人文关怀,动员一切力量,协调各类资源,全力以赴保障秋收顺利完成。”马集镇党委书记孟久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