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周文德 通讯员 刘旭
10月11日一大早,天色阴沉,细雨零星。泌阳县高店镇瓦房村的一块玉米地里,一台履带式收割机来回穿梭,正在忙着抢收玉米。
“我们的驾驶员三班倒,保证人歇机不停,争分夺秒抢收秋粮。”趁着收割机向拉运车输送玉米的间歇,驾驶员李书才介绍说,“因为连续阴雨天,普通轮式收割机根本进不了地,履带式收割机又比较紧缺,我们一天24小时不停歇,全力以赴抢收,尽全力保障农民的秋粮颗粒归仓”。
此时,种粮大户高帅驾驶着拉运车等候在地头,收割机把收获的玉米传送到拉运车上,高帅站在车厢里,徒手扒开堆积起来的玉米。
黄橙橙的玉米膨胀潮湿,高帅抓起一把,仔细查看玉米的湿度,心里喜忧掺半。“我承包的土地,基本是浅山丘陵区,今年夏季旱情和当前连续的阴雨,对玉米的产量影响不是很大,如果不是收获季节受阴雨干扰,可以说有些地块产量比去年还高。”高帅介绍说,“老话说:庄稼入了仓才算粮。气象预报近期还有雨水,眼看粮食就要烂地里,幸亏镇政府和村委协调来收割机,使我家玉米得到及时收割,目前,我家的玉米收割已经接近尾声,今天就可以全部收割完”。
高帅驾驶着满载玉米的拉运车驶出地块,径直拉往只有两公里远的泌阳县强力农业合作社秋粮收购点。此时的收购点异常忙碌,拉运秋粮的车辆来来往往。验质、称重、结账,收购点井然有序。
这些日子,收购点负责人王强忙得脚不沾地,售粮农户的咨询电话响个不停。“我这个收购点敞开门收购,有多少收多少,保证应收尽收,到目前已经收购秋粮500多万斤。”王强见缝插针介绍说。
收购点的玉米堆积如山。“快、快、快,抓紧时间装车,拉去烘干厂烘干!”王强沙哑着嗓子,吆喝着铲车司机。话音未落,王强就驾车离开了收购点,向泌阳县鸿运农业合作社烘干厂疾驰而去。
“我昨天拉运来了24万斤到这个烘干厂,今天凌晨烘干出仓了8万斤,现在这个点正在出第二仓8万斤,后面还有8万斤等待烘干。”王强介绍说。
此时,烘干点负责人高道运正忙得不可开交,金黄的玉米顺着传送带源源不断地送到运输车里。粮仓内正待烘干的玉米已准备好入仓。“我这里每天可以烘干24万斤,秋收以来一直连续作业,已经完成烘干了280多万斤。”高道运说。
“30万斤玉米已经装车,可以往烘干点发车了。”王强接到电话,随即安排说,“好,你们现在就发车,把玉米拉到泌阳县豫丰农业合作社烘干厂,我马上赶过去。”王强的收购点由于收购量大,一个烘干厂根本无法满足。
30万斤玉米很快运到豫丰农业合作社烘干厂。烘干厂负责人李峰立即组织卸车、入仓,争分夺秒抢时间。“我的烘干厂一天能烘干40万斤,从9月初开始,面对周边种粮大户、合作社和粮食收购点,日夜连干,我的烘干厂已经烘干600多万斤。”李峰说。
当前正值秋粮收获关键期,泌阳县高度重视秋收工作,以精准研判为先、高效行动为支撑,全力以赴推进“抢收抢烘”,确保秋粮及时归仓。
在精准预判与科学抢收上,泌阳县密切追踪天气动态,整合气象 APP 实时数据、政府官方预警等多元信息源,精准锁定降雨间歇期 “窗口期”,第一时间统筹人力、调配机械投入抢收作业。同时,针对不同作物生长情况强化分类指导:对已完全成熟及出现倒伏的作物,优先组织力量抢收,最大程度减少损耗;对接近成熟的作物,经农技专家综合研判后,科学指导农户提前收割,为后续烘干、存储预留充足时间。
在组织协调与帮扶保障方面,泌阳县构建多部门联动机制,凝聚秋收合力。各驻村帮扶单位主动对接帮扶村,组织机关干部职工下沉田间地头、深入生产一线,重点帮助劳动力短缺的困难家庭解决秋收难题;农业农村部门派遣农技人员分片包干,在田间现场提供收割时机选择、作物减损等技术指导;农机部门则提前调配充足收获机械,并指导各乡镇(街道)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同时协调种植大户、农机合作社开展社会化作业服务,推行 “歇人不歇机” 模式,24 小时不间断推进收割,全面加快秋粮收获进度。
秋收以来,泌阳县积极组织27处烘干厂,投入使用烘干机共38台,每日24小时全天运转,平均每天烘干2345吨,已累计烘干36000多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