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农事服务】山西省秋雨天气下秋收秋播防灾减灾综合指导措施

编者按:近日,山西省遭遇多轮大范围持续强降雨天气,为“三秋”生产带来严峻挑战。为确保秋粮减损降耗、颗粒归仓,本报联合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社会服务部组织相关专家,积极制定一系列技术指导措施,以供农民朋友、农业合作社和相关农业企业参考。

一、强降雨对农业生产的综合影响

多轮降雨叠加导致农业灾情逐步加重,主要集中在玉米秋收与小麦秋播两大环节,同时引发次生灾害风险。

(一)玉米收获进度受阻,减损压力剧增

1. 作业条件恶化:全省约40%农田因积水或土壤黏重无法使用大型收割机,北中部(忻州、太原等)受后期强降雨影响,农机进地难度较南部更突出。

2. 作物灾害加剧:临汾、运城等地玉米倒伏比例升至15%-20%,茎腐病、穗腐病发生率较常年增加8-10个百分点;已收获玉米籽粒含水量普遍超30%,传统晾晒方式失效,全省烘干能力仅能满足30%需求,籽粒霉变、发芽风险显著上升。

(二)小麦播种窗口期压缩,播种条件恶化

1. 墒情过湿严重:全省0-2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普遍超90%,晋东南、晋中部分地块出现5-10厘米深度渍涝,小麦适播期较常年推迟7-10天。

2. 品种与播量调整压力大:南部麦区10月20日后播种需增加播量;湿墒下整地易导致土壤板结,影响种子萌发与根系生长。

二、核心防灾减灾措施

围绕“玉米抢收减损、小麦抗湿播种”两大重点,落实“抢晴隙、调墒情、优技术、强保障”策略,降低灾害损失。

(一)玉米抢收减损:抢抓晴隙、分类推进

1. 排涝散墒优先:全域疏通田间沟渠,对低洼地块、河道周边农田及渍涝地块,调配水泵抢排积水;粘土区、丘陵坡地通过浅耕松土加速水分下渗,为农机进地创造条件。

2. 科学有序抢收:坚持“先病株、后健株,先复播、后春播”原则,优先组织履带式收割机或人工抢收倒伏、发病地块,倒伏玉米采用“逆向对行+往复切割”作业方式,将漏收率控制在5%以内;未倒伏春播玉米在蜡熟末期实施站秆扒皮晾晒,加速籽粒脱水。

3. 抢烘抢晒降湿:启用大型烘干塔(日处理能力300吨以上)、风干塔,优先处理高含水量籽粒;无烘干条件农户可利用闲置厂房搭建“铁丝笼+风机”简易烘干设施,配合防雨布覆盖,确保收获玉米48小时内含水量降至18%以下,避免霉变。

(二)小麦抗湿播种:适墒适期、技术适配

1. 墒情调控降湿:对渍涝地块开挖“三沟”(畦沟、腰沟、围沟),深度不低于30厘米,配合抽水机排水,力争5日内将土壤相对含水量降至80%以下;避免湿墒整地镇压,防止土壤板结。

2. 优化播种技术:采用“少免耕+种肥同播”复式机械,一次性完成整地、施肥、播种,亩施40公斤缓释复合肥,缺锌缺硼地块补施微肥;播后覆盖1-2厘米秸秆,减少土壤板结风险。

3. 调整品种与播量:选用济麦22、长6990等耐寒早熟品种;南部麦区10月20日后播种的,每晚播1天增加播量0.25-0.5公斤/亩,上限不超22.5公斤/亩,同时落实种子包衣拌种,预防烂种。

(三)组织保障与应急防控

1. 强化资源调度:各级农业部门组建农机应急作业队与专家指导组,及时推送气象预警与技术要点,统筹调配履带式收割机、抽水机、烘干设备等资源,优先保障重灾区需求。

2. 加快保险理赔:启动农业保险快速定损通道,对绝收地块提前预付50%赔款,支持农户购置补种物资或烘干设备。

3. 次生灾害防控:密切关注山区地质灾害预警,禁止在高风险区域开展田间作业;加强玉米、小麦病虫害监测,针对性喷施杀菌剂,降低病害蔓延风险。

三、未来天气趋势与行动建议

根据气象预报,10月11日后全省降雨暂歇,但12日-14日中南部仍有分散性小雨,16日-18日可能再次出现降水过程。各地需抓住11日-12日晴好间隙,集中力量完成倒伏玉米抢收与小麦适墒播种;同时提前储备防雨布、塑料膜、杀菌剂等物资,做好后续降雨应对准备,确保秋粮应收尽收、小麦应种尽种。

供稿: 郭正宇 排版:雷艺彤 初审:雷艺彤 复审:白慧磊 终审:谢燕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