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赋能”农业:自动浇水施肥,高温自动降温|“长假走中国•AI探热度”系列报道⑧

这个国庆中秋长假,高温天气再次“返场”,武汉仿佛“一夜回到夏天”。10月6日,武汉市甚至发布了高温黄色预警。天气这么反常,地里的庄稼会不会“吃不消”?

10月7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探访了位于武汉市岱家山科创城的武汉四信智农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四信智农”)。采访中了解到,这是一家今年刚成立的新公司。团队之前在智慧水利领域积累了多年经验,之所以选择进入农业赛道,正是看中了这一领域的广阔前景和当前的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国家对智慧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扶持。

武汉四信智农工作人员介绍,如今AI(人工智能)已经广泛应用于智慧农业的各个环节,比如气象监测、虫情监测、苗情监测、土壤墒情监测、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等。可以说,传统农业现在也能用上一整套AI信息化解决方案。

以浇水和施肥为例,通过智能化水肥一体机自动灌溉系统,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土壤的肥力和温湿度。一旦土壤湿度低于60%~70%,系统就会自动启动水肥一体机,及时进行浇水施肥。这样一来,就省去了传统方式中人工测量,再手动操作的麻烦。

面对高温天气,AI同样有办法。比如近日武汉30多度的高温,对许多幼苗生长不利。不过不用担心,系统可以提前设置温度预警,一旦气温达到35℃这个临界值,抽风机和排风机就会自动启动,促进大棚内的空气流通,有效实现降温。

AI的赋能,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工作人员进一步介绍,过去农村一家人种二三十亩地都觉得很累;而现在,借助AI、数字化和物联网技术,一个人管理四五百亩地都不成问题。

AI带来的不仅是管理规模的扩大,更是质量的提升。过去,农民种地主要依赖经验,现在通过安装土壤传感器、水分传感器,再结合气候监测,种植变得更加科学、精准,农业真正迈向了“智慧”时代。

记者手记:期待农户与企业收获更多科技“果实”

在政策的支持下,智慧农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行业,农业的智能化转型依然道阻且长。

在采访中,记者也感受到,一家初创企业要想在这片领域扎根成长,并不容易。一个细节可见一斑:尽管从事智慧农业业务,该公司的试验场地却十分有限。目前,他们只能通过在办公区周围的走道上摆放泡沫箱、种植植物,来进行初步试验。

工作人员坦言,农业本身投入大、环节多、周期长。作为初创企业,公司在资金实力上仍显不足。此外,公司目前客户主要来自政府牵头的项目,直接面向广大农户的市场渠道比较少。

要让农户和企业真正从技术变革中受益,还需要破解两道关键难题:技术上,AI大模型需要高质量的农业数据支撑。但农业数据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其复杂程度远超一般行业;商业上,我国农业经营分散,利润空间有限,农户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和购买力都不高。如何找到一种既能让农户用得起,又能让企业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是“AI+农业”必须跨越的现实关卡。

泡沫箱虽小,却承载着科技赋能农业的梦想。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在走道上萌芽的智慧,能够真正走进田间地头,让企业和农户都能收获科技带来的丰硕回报。

记者|陈晴

编辑|何小桃 董兴生 向江林

校对|董兴生

|每日经济新闻  nbd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每日经济新闻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