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进行时|万亩良田收好粮

清晨5点,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玉米地里,三台联合收割机已经开始轰鸣作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军站在地头,手中的对讲机不时传来农机手的汇报声。

“今天要收36公顷,大家加油干!”王军的声音在机器轰鸣中格外响亮。他身后,金黄的玉米地一望无际,沉甸甸的玉米穗压弯了枝秆。

这是梨树县秋收的普通一天,却是这片黑土地上最动人的时候。

农机手马占山在驾驶室里专注地操作着,作为一名老农机手,他最能体会农业的变化,“以前是小四轮,现在都是大马力联合收割机,连洼地也能作业了。”

马占山口中的变化,正是梨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缩影。该县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6.05%,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合作社目前集约经营土地约15000亩,拥有73台(套)大型农机具。这些“铁牛”成为秋收战场的主力军。

在王军看来,丰收高产离不开黑土地的保护。合作社积极推广的“梨树模式”——以秸秆覆盖还田为核心的保育耕作技术,成为黑土地的“守护神”。

“通过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蓄水保墒能力也增强了。”王军抓起一把黑土,秸秆碎屑夹杂其中,“今年春旱,但玉米长势依然良好,这得益于健康的土壤。”

梨树县今年“梨树模式”推广面积达310万亩,比去年增加近30万亩。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土壤侵蚀,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受到农民广泛欢迎。

秋收不仅是抢农时,更是对管理能力的考验。合作社安排了专门人员跟在收割机后面,捡拾散落的玉米穗。“我们要确保颗粒归仓,一点也不浪费。”王军说。

合作社还新添了烘干设备,确保玉米在24小时内完成烘干入库。这种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正是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所在。

“不仅要种好地,还要卖好粮。”王军说,合作社正在探索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傍晚时分,当天的收割任务圆满完成。马占山关闭发动机,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合作社的院子里,新收获的玉米堆成了小山,在夕阳下闪着金光。

作者:陈沫 通讯员 张志超

责编:秦楚越

编审:裴晶莹

监审:董杰

【来源:吉林日报】


(乡村责编:拓荒牛 )
2025年10月08日 20:46[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