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浇苗圃也进工厂 璧山再生水首次“上岗”农业和工业生产领域

“你看,现在厂区有30个再生水取水点,按平均每天50立方米用水量计算,一年可为企业节省开销近10万元。”8月8日上午,拧开厂区新安装的再生水取水龙头,重庆榄菊实业有限公司行政负责人杨林略显兴奋,他掰起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工业用水6.86元/立方米,再生水1.88元/立方米,后者成本还不到前者三分之一。

记者从璧山区水利局获悉,该区现已建成覆盖15个镇街的再生水生产供给能力,设计再生水供水能力达11.34万立方米/天。过去,这些再生水主要在市政杂用和河道补给等领域广泛应用,今年,他们首次将再生水引入了农业和工业生产领域。

再生水从何而来?它与普通自来水有何区别?又怎样用于农业和工业?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破解缺水难题:再生水成“第二水源”

“通过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我们解决了璧山城乡供水的原水问题,但合理利用再生水,无论从生态效益还是经济效益来看,仍显必要。”璧山区水利局副局长石航告诉记者,璧山属严重丘陵资源型和工程型缺水地区,区内无过境河流,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559立方米,约为全市的1/3、全国的1/4。今年4月,随着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嘉陵江干线全线通水,全区生产生活用水条件才得以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璧山围绕再生水做文章,以一水多用模式将其开辟成为全区“第二水源”。

石航解释,再生水是指污水经过深度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可重新循环利用的水资源,也是国际公认的“城市第二水源”。

“我们发现,全区有近五分之一的水资源消耗在道路清洗、绿化浇灌、河道补给等非生产生活领域,这为再生水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空间。”石航透露,璧山已有具备再生水生产供给能力的污水处理厂(站)17个,建成了再生水输水管网近215公里,设计再生水供水能力达11.34万立方米/天。仅今年1至7月,已有630余万立方米再生水用于市政杂用和河道补给等领域,城区再生水回用率已达50%以上。

▲重庆水务环境集团所属渝西水务璧山分公司丁家污水处理厂。通讯员 苏庆 摄

从污水到资源:再生水“洗白”上岗

如何将再生水向农业和工业生产领域进行推广?璧山的破题从今年夏天开始。

“为了引导鼓励农业和工业领域用户使用再生水,我们新建了4公里长再生水主输水管网,以及3.6公里长再生水入户管网。”璧山区丁家街道生态环保岗负责人戴明达告诉记者,丁家街道有常住人口2万多人,平均每天产生生产生活污水近5000立方米,为再生水提供了来源,同时街道还有上百户企业,其中包括规上工业企业14户,为再生水的应用提供了场景。

在重庆水务环境集团所属渝西水务璧山分公司丁家污水处理厂,每天产自丁家街道城区的生活污水都源源不断地通过污水管网进入厂里,经过“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接触消毒”等工序处理后,这些污水就可成为再生水被再次利用。

“处理后的再生水水质可达地表水准Ⅳ类标准,且主要指标基本稳定在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属于较优水质,成为被达标利用的再生水。”丁家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责人谭桃介绍,每天有约1600至1800立方米再生水被用于市政杂用和河道补给,约占全部污水来量的三分之一,随着再生水逐步向园林绿化和工业生产领域推广,这一利用率还将进一步提升。

浇苗圃进工厂:再生水有本“经济账”

走进丁家街道莲花坝村,只见夏花绚烂、草木繁盛,桂花树、香樟树、蓝花楹郁郁葱葱。当地是远近闻名的“苗木村”,拥有数千亩苗木种植基地。

“这个水用来浇灌苗木跟自来水并无差异,既无味道,也没颜色,我们用了一个多月了,也没发现有苗木枯萎死去。”重庆渝西园林集团有限公司的苗圃工人黄德富一边说一边弯腰拧开苗圃中央的水阀,再生水顿时从管道中喷涌而出,在朝阳下划出一道银亮的弧线,周边水雾中也泛起一道小彩虹。

他告诉记者,苗木基地平均每周就需浇灌一次,以100亩苗圃计算,夏季浇灌一次用水量大约50立方米,冬季浇灌一次用水量大约20立方米,使用再生水后,可以节约成本近6万元。

同样位于丁家街道的重庆榄菊实业有限公司,也尝到了使用再生水的甜头。

“从今年夏天开始,生产区和生活区的绿化用水、地面清洁、厕所冲刷等全部用上了再生水。”该公司行政负责人杨林表示,作为一个占地面积104亩,年产值上亿元的规上企业,能将四分之一的用水转换为再生水,这笔经济账,怎么算都划算。

石航表示,接下来他们将持续引导鼓励再生水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生产经营实体的应用,通过输水管网入户、用水设施改造等措施,让再生水进入更多用户和应用场景,进一步缓解水资源短缺压力,助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