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铜梁:“伤疤”愈合 毓青山上的一场绿色蜕变

李慧敏 封面新闻记者 马嘉豪

“以前环境哪有现在这么好哦,满山尘土到处飞。”重庆铜梁区华兴镇团林村村民白家友抚摸着老鹰茶树厚实的叶片感慨道。茶林下头,一座四百平方米的茶叶深加工车间即将投用。

当地农户在林间劳作。图片来源于铜梁区融媒体中心

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座座尘土飞扬、寸草不生的废弃砂石矿山。山坡上布满采矿留下的“伤疤”,光秃秃的山体像“和尚的脑袋”。村里村外尘土飞扬,每当下雨,泥水伴着沙土四处横流。

如今,经过生态修复,这片土地已成为毓青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一部分。水清了,山绿了,茶中有林,林中有茶。

改变始于2006年,铜梁区实施非煤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作。华兴镇将团林村的上百家采石场整合为团林建材厂,保留7个采石场。2012年,再次重组为铜梁林水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最终仅保留3个采石场。

2014年,在市区国土林业部门支持下,一项浩大的生态修复工程启动——累计投入3800多万元对废弃采石场、采石坑全面实施复绿。

在整个矿区按照“整体生态功能恢复”和“景观相似性”原则,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2015年,经过生态修复和治理后的毓青山森林覆盖率达到88.75%,被设立为国家森林公园。

生态修复带来了意外收获。十多年前,白家友、韩受成等村民在山上发现了野生茶树,小心翼翼地挖了几十株回家种植。两三年后,茶树长成,产出的茶叶一家人一年都喝不完。

毓青山。图片来源于铜梁区融媒体中心。

白家友他们的成功探索,不少村民也想尝试。在专家指导下,村民们通过扦插等方式,让移植茶树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很快就将种植面积扩大。

“以前废弃了的矿山,我们把它种上茶树,既可以生态复绿,群众和村集体又都增加了收入,这是双赢。”团林村党支部书记杨小平说。

如今,团林村的老鹰茶年产成茶5000斤,产值200万元,曾经的生态“负资产”变成了致富的“绿色银行”。

今年,“铜鹰茶”地理标识注册成功,团林村计划新种植茶树200亩,老鹰茶深加工车间月底就能投入试产,未来还将拓展游客认领茶树管理平台,持续推进农旅融合。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