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扎根平谷果园,帮桃农卖货火爆全网,成果却超乎想象

平谷区的大桃熟了,红彤彤地挂在树上,大学生们也来了,带着热情和本领,走进田间地头,帮桃农干活、拍视频、卖桃子。全国46所高校,近千名学生,组成190支队伍,这个暑假,他们扎根北京平谷的乡村,忙得不亦乐乎。他们不是来玩的,是来学本事、干实事的,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农民伯伯阿姨解决问题,助力乡村振兴。这场面,热热闹闹,像过节一样。

北方工业大学的学生们跟着全国人大代表岳巧云一起直播卖桃。岳姐站在镜头前,手里拿着个大桃,笑得比桃子还甜。学生们忙着调试设备、写文案,教岳姐怎么跟网友互动。直播间里,桃子的香甜透过屏幕传出去,订单哗哗地来。学生们说,书本上学不到的销售技巧,在直播间里全get了。他们不仅帮桃农卖货,还学到了怎么跟市场打交道。

北京交通大学的学生们则跑到村里教村民用智能手机。别小看这事,村里不少大爷大妈连微信都不会用,更别说网上卖桃了。学生们手把手教,从怎么下载App到怎么发朋友圈,一步步来。有一位大妈学会了用手机拍桃园的视频,高兴得像孩子似的,逢人就说:“这手机比我家老电视好使多了!”学生们看着也开心,觉得自己的知识派上了大用场。

北方工业大学还有一群学生,带着画笔和颜料,给村里的小朋友上绘画课。孩子们围成一圈,画桃子、画果园,画得满脸都是笑。学生们教得认真,孩子们学得开心,课后还一起跑去果园比谁画得像。这种课,不仅让孩子们学了新本事,也让大学生们感受到乡村的纯真和温暖。他们说,这比在教室里写论文有意思多了。

北京邮电大学的学生们在平谷刘家店甜桃王擂台赛上忙活开了。他们拿着仪器,帮着测量大桃的甜度,一个个桃子在他们手里过了一遍,数据精准得让工作人员直竖大拇指。学生们边测边跟桃农聊,了解怎么种出甜桃。他们发现,甜度高的大桃,背后是桃农多少年的心血。这实践,让他们对农业有了新认识。

北京农学院的学生们走进家庭小农场,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农场里种着各种特色农作物,还有香草,闻着就让人心情好。他们跟着农民学种地、辨草药,忙得满头大汗。一个学生说:“以前以为种地就是挖土,现在才知道,种好一棵菜比考试还难!”他们还试着用香草做了创意咖啡,味道独特,村里人都来尝鲜。

北京交通大学的同学们也没闲着,帮着准备喂鹅的饲料。鹅可不好伺候,饲料得按比例配,还要切得细碎。学生们干得满身草屑,但看着鹅吃得欢,他们也乐了。有一个学生笑着说:“这活儿比我们学电路图简单多了,但累得够呛!”他们还跟村民聊怎么养鹅赚钱,学了不少实用的门道。

北方工业大学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学生们更是带了个“高科技”玩意儿——机器狗。他们教村里的小朋友操作这家伙,孩子们兴奋得眼睛都亮了。机器狗会走会跑,还能听指令,小朋友们围着它玩得不亦乐乎。学生们说,这种实践不仅让孩子们开了眼界,也让他们自己学会了怎么把专业知识讲得通俗易懂。

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们组了个实践小分队,专门研究桃树种植。他们学的是植物保护、园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听起来挺高大上,但到了田里,才发现书本和现实差得远。张雨彤和队友们一开始想查病虫害,结果发现问题比想象中复杂。他们决定换个路子,发挥特长,帮桃农拍短视频推广大桃。每天早上,他们跟着桃农去果园,拍采摘、包装、运输的全过程,忙得脚不沾地。

这活动还有个大意义。平谷区通过“千人百村”,把首都的教育资源和乡村连了起来。高校和乡村签了合作协议,学生们把知识带到田间,农民们把经验传给学生。这种交流,不仅帮了乡村,也让年轻人对农业有了新想法。以后,谁说种地没前途?这些大学生可是用行动证明,农业也能很酷!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