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 范县好稻有好道

本文转自:河南日报农村版

  濮阳庆丰农业科普示范园内收割机边收割边打捆

  “范县大米”品牌

  濮阳庆丰农业科普示范园里的机械育秧设备正在制作水稻育秧盘

  范县杨集乡凌花店村一处稻田里,农民正在给插秧机补充秧苗

  范县王楼镇东张村稻鸭共作示范田

  濮阳庆丰农业科普示范园大米加工车间

  濮阳庆丰农业科普示范园内收割机将脱粒的稻粒倒入运粮车

  □段宝生 李博 王坤鹏 王贞贞 文/图

  当前,范县15万亩水稻进入抽穗期。9月17日,站在黄河大堤上放眼北望,稻田里已是一片金黄。刚从叶片包裹中钻出的稚嫩稻穗上,米黄色的稻花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曳,预告着即将迎来的好收成。

  范县位于黄河下游北岸。得益于黄河水的滋养,范县大力发展水稻种植,目前全县通过绿色和有机水稻认证面积达10.5万亩,拥有大米深加工品种10余个,“范县大米”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范县先后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国家优质水稻标准化种植示范区”“河南省沼稻鳅标准化种养示范区”等称号,稻米产业已逐步成为带动群众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引黄灌溉 滋养万顷稻田

  范县种植水稻的历史由来已久,在春秋时期已颇具规模。后受黄河多次泛滥及长期侧渗影响,大片背河洼地成为不宜耕种的盐碱荒地,水稻种植面积逐步萎缩。自1965年起,范县通过兴修水利设施,引黄压碱、推行稻改,把昔日的盐碱荒地改造为稻花飘香的万顷良田。

  2020年范县被确定为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省级试点县。通过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的有效衔接,范县水网密度达3.25公里/平方公里,引黄自流灌溉面积达70%以上,形成了“灌排分设、沟渠连通、丰枯调剂、旱涝可控”的灌排体系,水资源管理不断优化,水生态修复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不断向好,水灾害防御不断提高。

  走进范县水利信息中心,占了一整面墙的大屏幕上,显示着范县智慧水利信息平台的实时监测数据,工作人员通过平台数据可远程监测全县各水利设施运行情况。为着力推进灌排管理现代化,范县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信息化要求,依托彭楼、邢庙、于庄3个引黄灌区,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平台,以数字化场景、智能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重点,集成引黄灌溉、城乡供水、水情监测、防洪除涝、河湖管理等业务应用,初步搭建了集基础全域化、管理一体化、数据集合化、决策科学化于一体的水利信息化平台。通过数据同步共享、互联互通,全面推进灌区数字化、监控自动化、调度智能化,整体提升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逐步实现“一屏看水、一网管水”目标。

  规模育秧 培育优质品种

  范县围绕“产量高、抗性好、米质佳”的目标,经过多年选育,筛选出新丰系列、郑旱系列、新稻系列、津稻系列等更加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围绕水稻立体种养、精深加工,与国家(天津)粳稻研发中心等科研院所合作,先后建立稻米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和稻米科技园,不断革新水稻栽培技法,持续提升稻米品质。今年范县启动实施了稻米产业发展三年行动,为确保稻米品质,共设置5个水稻育秧示范点进行集中育秧。

  位于范县杨集乡的濮阳庆丰农业科普示范园有限公司就是该县主要水稻育秧基地之一。该公司负责人王明喜介绍,今年引进了机械化育秧设备,1个小时可制作秧苗2000盘,相比人工制作效率明显提高。“我们于2020年组建了优质水稻选育中心,根据范县土壤和水质特点,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亩产量达1000斤以上。今年共培育秧苗60余万盘,可供给3万亩水稻种植需要。我们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订单农业,采取‘五统一’种植管理,即统一供种、统一插秧、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割,根据签订的最低保底价收购合同收购农户所种植水稻,确保农户利益最大化。”王明喜说。

  育秧规模化也进一步推动了水稻插秧的机械化。农民将从育秧盘中取下的水稻秧苗层层码放在水稻插秧机的置物架上,伴着隆隆的发动机声,满载水稻秧苗的插秧机驶进泥泞的农田,行动却丝毫未受影响。农机手和负责补充秧苗的村民默契配合,随着插秧机缓缓前进,秧苗如绿色瀑布般倾泻而下,在车后留下一行行均匀整齐的秧苗在田间伫立。农机手张孝福说:“我们采用机械化插秧,一天能插七八十亩地,效率高、省人工,还能提高水稻的产量。”

  技术指导 强化田间管理

  秋季作物苗期田间管理是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粮食总产量。自秋粮播种以来,范县农业农村部门积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围绕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开展技术服务,助力秋粮稳产增收。

  “三分种,七分管。水稻除草一般是‘一封、二杀、三找补’,如果前期没‘封闭’好,后期就要再喷施一遍,进行茎叶处理,确保除草效果。”范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朱保存一直奔波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对水稻等秋作物进行科学管理。

  在规模化水稻种植基地里,无人机成了开展稻田化学除草作业的主力军。“夏管期间,每天连轴转,合计飞了七八千亩。”飞手孙占光介绍。

  特色种养 促进产业增效

  近年来,范县积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探索“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生态养殖”的“稻+N”生态种养模式,不断提高水稻种植技术和生态鸭、鱼等养殖技术,把稻田综合种养作为促进农业增产增效的有力抓手,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推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开辟新“稻”路。

  陈庄镇刘张枣坡村稻鸭共生、稻菇轮作示范基地负责人兰景现介绍:“我今年种植了70亩水稻,在其中50亩稻田中按照比例投放了约1000只鸭子,部分地块里还养了鱼。鸭子在稻田里能治虫、增肥、活水、除草,能和水稻共生共长3个月,直到水稻抽穗期。在整个稻米生长周期内,我们不使用农药,就是要种出生态米、养出生态鸭,冬天卖鸭蛋,来年夏天卖老鸭。”

  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支持下,兰景现还以水稻秸秆作为基料试种大球盖菇,用菌渣返田改良土壤,形成良好的闭环生态,稻、鸭、鱼、蛋、菌菇等加起来预计亩产综合效益可达万元左右。

  位于范县杨集乡北街村的显明种养殖家庭农场,通过发展稻米深加工、休闲垂钓、订单式销鱼等业务,走出了一田多收、农旅融合的新路子。农场负责人赵显明介绍:“目前农场有50余亩稻田与周边沟渠相通相连,稻田灌溉都是用黄河水,田里主要养殖鲤鱼、鮰鱼等,每年可产出5000斤。生态优质大米、充氧密封包装鱼都已注册商标在售,供不应求。从去年效益来看,亩均综合收入已超6500元。下一步打算再投放些甲鱼,并扩大稻田地承包规模。”

  品牌驱动 拓宽销售渠道

  为培育范县农产品品牌及其竞争力,范县以“区域公共品牌+特色产品品牌+平台企业”为模式,在范县商务局的指导和扶持下,由当地县属国企范县产投公司牵头,打造了“范水臻选”区域公共品牌,并于2025年1月开始运营推广。通过挖掘、整合区域特色农产品资源,范县产投公司与当地农特产品供应商、龙头企业、加工坊、非遗传承人等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在市场需求、标准化生产、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引领他们广泛参与公共品牌体系建设,并推动农特产品与地理标志深度捆绑,构建高效、稳定的标准体系和供应链体系。

  围绕优质稻米这一主产品,2025年范县产投公司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以及有关企业等合作,构建了从培育种植、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到推广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我们有专门的育苗基地,今年和20多户种粮大户签订了3000亩的订单种植协议,日常以黄河水浇灌为主,秋收的时候以高于市场价进行统一收购,通过优质优价良性循环,带领种植户走规模化、订单化经营和‘范县大米’品牌化之路。”范县产投公司总经理罗洲说。

  近年来,范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全链条发展,推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强化技术指导,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下一步,范县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决扛稳粮食重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力度,持续加强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