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农民日报
孙兴明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澎
本报讯(孙兴明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澎)近日,中国农业大学系列旱稻新品种现场观摩暨旱作稻业发展研讨会在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召开,现场展示了“中农大4号”“中农大5号”等旱稻新品种。120多名来自安徽、湖北、云南、海南、宁夏等省(区)的专家、企业和种植户代表参加观摩活动和研讨会,对我国旱稻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积极建言献策。与会专家对新型旱稻的整体表现给予充分肯定,并对未来新品种培育、配套栽培技术和专用农机装备及除草剂提出建议。
传统的旱稻种植也是稻作生产方式之一,旱稻曾经在我国云贵高原、黄淮海地区种植,对国家主粮安全发挥了一定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常规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相结合,新型旱稻品种异军突起。与传统旱稻相比,新型旱稻的产量和品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旱作模式下实现了丰产与优质的双重目标。
旱稻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自超介绍,中国农业大学近年来培育出的“中农大”系列旱稻新品种,具有“抗旱耐涝、高产稳产易栽培”的特点,是低洼易涝地的“先锋作物”,新型旱稻具备“不与旱粮争地,不与水稻抢田”的优势。
在方城县独树镇平原村的旱稻种植基地内,旱稻种植户代表、南阳方城萌福家庭农场负责人孙秀芝介绍了种植经验:“今年是第一年,种植了40余亩‘中农大4号’,直播种植省时省力,整个种植季只浇一次水,但植株长势非常喜人。现场经专家组估产,预计今年亩产能够突破600公斤。”
河南省水稻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水稻产业体系岗位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李俊周表示,“中农大”系列旱稻实现了旱作条件下的高产,河南省的成功示范将加快推动旱作稻业在整个黄淮海地区的发展,长远看来将促进我国农作物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会上,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种子集团和荃银高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希望通过科企合作的模式,全方位推进新型旱稻品种培育、配套栽培技术研发与市场推广。
据了解,“中农大”系列旱稻新品种由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李自超教授历时10余年培育而成,兼具了抗旱、高产的优点。在山坡地、旱作田和低洼易涝地,采取“旱种旱管”模式,均实现亩产500公斤以上。由于新型旱稻具有“抗旱耐涝保丰收、高产优质易栽培”的特点,可以作为黄淮海地区低洼易涝地的“先锋作物”,有效应对因干旱、洪涝交替发生而带来的粮食生产隐患,具备了独特的发展空间和极大的发展潜力。
观摩会由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南阳市科学院、中国种子集团和荃银高科等单位组织召开,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河南省种业发展中心和南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