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梧州日报
█我是小记者
稻浪里的希望
市第十五中学2318班 覃非凡
在课本里学到“民以食为天”时,我总以为农业是停留在老照片里的模样——弯腰插秧的农人、牛拉犁的田埂。我曾在电视节目《种地吧》里见过“十个勤天”(节目中十名嘉宾的组合名)的故事——十位年轻人扎根田野,从手忙脚乱学耕地,到看着麦穗压弯枝头,他们掌心的茧子、晒红的脸颊,让我第一次觉得种地原来可以这样鲜活有力。然而,去年我跟随爸爸参加走进现代农业基地的一次实践活动,我才真正站在田埂上,触摸到了和故事里一样滚烫的农业新图景。
初到基地那天,连片的稻田在阳光下铺展开来,不像课本插图里那样模糊,却比纪录片里的画面更有冲击力。带队的新农人哥哥姐姐站在田埂这头,指尖划过垂落的稻穗,轻声说着它们的生长周期。可当真正拿起农具,我才懂得了这背后的重量:正午的太阳晒得皮肤发烫,挽起袖子的手臂很快浸满汗水,连握着智能灌溉控制器的掌心都磨得发红。哥哥笑着说:“这些汗水和茧子,是土地给劳动者的勋章。”这话让我想起电视节目里的年轻人展示自己磨出茧子的手时,眼里闪着自豪的光——原来不管是镜头里的他们,还是眼前的新农人,都在以同样的坚持拥抱土地。
看,麦芒刺破暑气,那是土地在翻涌着“成熟的絮语”,麦浪正踮脚盼望着丰收;等,稻穗压弯热风,那是稻田在摇晃着“生长的密码”,稻穗正静静积攒着力量。基地里的无人机每天盘旋在田野上空,像给庄稼“体检”,全程监测长势。智能温室里,电脑精准控制着温度和湿度,哪怕外面下着大雨,棚里的蔬菜依然能沐浴着适宜的“阳光”。去年秋天,我们见证了水稻丰收,金黄的谷堆堆得像小山,姐姐笑着说:“这是我们用科技和汗水,给土地交出的答案。”那一刻,我仿佛看到“十个勤天”收获第一季水稻时,抱着稻穗欢呼的样子——不同的田野,同样的喜悦。
丰收后整理谷粒时,我蹲在谷堆旁帮着筛除杂质,之前带我们了解稻穗生长的小李姐姐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袋包装好的大米。她指着包装袋上的二维码说:“你扫扫看,这里面藏着这袋米的‘身世’呢。”我掏出手机一扫,屏幕上立刻跳出水稻的播种时间、施肥记录,甚至连负责照料这片稻田的农人名字都有。“这就是农产品溯源系统。”姐姐擦了擦额角的汗,声音里满是骄傲,“以前咱们种的粮食,别人不知道来路,好东西也难卖上价。现在有了这个,大家吃得放心,我们偏远地区的好粮食也能通过电商卖到全国各地。”她顿了顿,又拿起一粒饱满的稻谷,“你知道吗?咱们基地种的都是袁隆平爷爷团队培育的杂交水稻,不仅高产还抗虫,比以前的老品种,一亩地能多收一百多公斤呢!”我捏着那粒稻谷,忽然觉得它比刚才沉了不少,原来那些课本里才有的“农业发展”,早就藏在这一粒粒米、一片片稻浪里了。
夕阳把稻田染成暖金色时,我坐在田埂上望着眼前的景象,风卷着稻穗的清香吹过,像在轻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变化。我想起纪录片里“十个勤天”捧着稻穗笑着的模样,又看看身边忙碌的农人,忽然明白,这稻浪里翻涌的不只是金黄的稻谷,还有一代代人对土地的热爱与期待。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也能带着新的知识回到田野,为这片土地添一份力,让这稻浪里的希望,永远迎着风,朝着阳光的方向生长。
(指导老师 秦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