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稻,香飘三百年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①:孩子们在体验京西稻生产流程。

  图②:京西稻田。

  图③:京西稻传承人进行古法种植,右一为潘桂江。

  图④:杜振东在介绍盆栽稻。

  本报记者 严 冰摄

  除署名外,本文照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9月23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大江南北,田间地头,稻浪起伏,瓜果飘香,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跟随丰收的脚步,走过稻香湖畔,途经玉泉山下,笔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京西稻种植地。在这里,可以品味舌尖上的京西稻,感受如画的稻田景致,体验丰收季节的互动乐趣,循着稻香,去追寻300年传承的味道。

  好吃的御稻品种

  “喝”着玉泉山的水,长出的京西稻米粒粒饱满,晶莹圆润,老北京人常说,用它熬出的米粥,粥面会凝出一层青绿色透明的薄皮,入口滑润香甜,余味悠长。这种“好吃”,带着京西独有的水土气息,也浸透着300年的文化积淀。

  京西稻的来历,常被人津津乐道。相传康熙帝南巡时,从江南带回稻种,在玉泉山下开垦稻田,又在中南海丰泽园旁试种,所收稻米微红粒长,带有清香,口感极佳,因而被称为胭脂稻。后来在京城西北玉泉山一带御田里逐渐推广种植,遂称京西御稻,简称“京西稻”。乾隆年间,“紫金箍”“大粒紫金箍”等新品种比胭脂稻品质更好,得到大力推广并自此成为京西稻的主打品类,持续种植到20世纪50年代。

  “京西稻好吃,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京西稻古法种植技艺的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潘桂江说。自清代起就是皇家御稻的京西稻,因水好、土好、肥料好而享有盛名。玉泉山的泉水清冽甘甜,流入稻田,滋养出独特的口感。

  潘桂江记得,老辈人施肥也有讲究,要把粪肥晾晒一个夏天,让其充分发酵成细腻的养料,再施入稻田,一亩地还会拌入300斤的花生饼。田里不仅稻谷长势喜人,还能养出北京特有的“填鸭”,鸭粪又反哺稻田,形成一个小循环。“稻鸭共生,这才是老办法里的智慧。”他说。正因这套精细的农耕体系,才有了“京西稻米香,炊味人知晌,平餐勿需菜,可口又清香”的口碑。

  然而,要种出真正好吃的京西稻,并非易事。稻米的口感受品种、水土、肥料、气候、加工等多重因素影响,还与栽培技术息息相关。科研力量为这份“好吃”保驾护航。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水稻育种家李增高,已经在京西稻田里工作了几十年。他说:“京西稻的食味好,想要保持下去,就必须不断改良。”在实验室里,他们会对不同品种的株高、穗形、抗倒伏能力进行长期观察,从两千多个样本里筛选出适合的基因,再通过糙米检测,综合比对口感和营养,逐步培育出新品种。“我们既要让京西稻保持好吃,也要让它更稳、更抗病。”李增高说。

  在海淀区农业农村局的推动下,京西稻迎来了科技赋能的新阶段。“京粳香3号”“京粳香5号”等新品种投入示范种植,配套的测土配方施肥和智慧农场管理也在推广。“以前靠经验,现在有了数据。”一位农技推广人员介绍,“每块稻田都能根据土壤成分配上‘量身定制’的肥料,病虫害预警系统也能实时监控。”科研院所、企业、农户形成合力,京西稻的“好吃”有了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

  如今,京西稻已走出北京。京西稻文化研究会会长杜振东和同事们,多年来一直推广京西稻的种植。在湖北省丹江口市等地,他们建立种植实验基地,提供常态化指导,稻花香飘向更广阔的田野。

  从皇家御稻到百姓餐桌,从传统农耕到智慧农业,京西稻在传承与变迁中走过了300年的时光。它的好吃,不仅在于玉泉山泉水的滋润与米粒入口的香糯,更离不开代代相传的技艺与心血。

  好看的稻田风景

  北京市海淀区组培室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里,圆形花盆整齐排列,盆中生长着绿色、黄色、紫色等不同品种的水稻,叶鞘挺拔。叶片中间,一簇簇谷穗已经长出,颗粒渐满,透出旺盛的生命力。

  “这是咱们自主培育的盆栽稻。”技术员王新弯下腰,轻抚着稻叶说,“为解决盆栽稻易倒伏、养护难等问题,我们调配草炭、稻壳和田园土混合成专用营养土,并配套有机栽培技术。”在多项技术的协同发力下,盆栽稻茎秆挺拔、穗头饱满、叶色斑斓,无病虫害、抗倒伏能力强,真正实现了“叶里藏花、青秆黄穗”的栽培理想,更多了一份审美价值。

  “小时候在语文课本里读到‘种出五颜六色的棉花’,那时我就在想能不能也种出五彩的稻子?”作为将京西稻与盆栽景观创新性结合的提出者,杜振东的初心源于一个纯真的童年心愿。而今,他有了更大的愿望:“水稻之美,理应被更多人看见。我希望把这一抹绿色从田间移进城市,让城市的孩子也能亲眼看到稻穗生长的样子。”

  在他的努力下,兼具食用与观赏价值的盆栽稻,已成功应用于长安街沿线立体花坛。前年起,京西盆栽稻亮相东单东南角“共同富裕”主题花坛,金波荡漾的稻浪,唤起了许多市民的乡愁记忆。去年盆栽稻又亮相西单东北路口花坛中,今年继续在长安街摆放,以城乡融合之美赢得广泛赞誉,被称为“可触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这一抹“身边的稻香”,不仅绽放在城市街头,也逐步走进百姓家中,成为装点阳台、庭院的一抹清新绿意。

  从海淀区组培室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驶出,穿过南沙河,沿翠湖东路前行,就到了位于海淀区上庄镇的京西稻保护性种植区。驶入园区,大片的稻田映入眼帘,登上景观大风车的螺旋观景台上,环顾四周,是405亩智慧农场。清风拂过,稻田顿时泛起层层绿浪,稻叶沙沙作响。再往里走,穿过雕刻着二十四节气景象的门廊,展板上《农耕图》的长卷里,不同节气的农耕场景依次呈现,藏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印记,更增添了一份文化气息。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心城区的农业景观日益减少,海淀京西稻田显得尤为珍贵。”海淀区农业农村局农业管理科副科长吴姣姣表示。这一抹稻田景观,离不开先进农业技术的支持。稻田旁农业废弃物回收处、智慧农场建设等一系列农业绿色发展设施渐次排开。良好的生态与循环系统让京西稻田不仅成为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更化身为鸟类栖息繁衍的生态乐园,吸引了90多种鸟类在此驻足。

  如今,京西稻核心种植区先后获得了“中国美丽田园”“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等称号,并成功创建了北京生态农业园区稻香小镇。这片稻田,正以其独特的生态价值和文化魅力,成为现代都市中一道亮丽的田园风景。

  好玩的自然课堂

  枫林晚憩、碧芳环翠、杨柳田舍……走进京西稻保护性种植区,一个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连接起了大片京西稻田和创意式的活动实践地。割稻谷、扎稻草人、DIY草帽、参观谷仓、品京西稻粥,来此研学的孩子能够感受到一颗京西稻从田间到餐盘的全过程,这种既好玩、又能互动的环节,把田间变成学习农耕知识的自然课堂。

  如今,京西稻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也是文化和产业的名片。

  2015年,京西稻通过了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同年京西稻作文化系统被认定为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之外,它也逐渐融入休闲和旅游。北京上庄、北坞等地的稻田,如今已成为观光农业的热门地标。

  “脚下的土,藏着千年的根,稻浪起伏,守望每一个晨昏……”由AI编曲并演唱的京西稻主题曲《遇“稻”》悠然响起,一场音乐节在金色稻浪间、在蓝天白云下展开。这场由上庄镇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关村稻田音乐艺术节”,将稻田变成一幅自然、科技与艺术交织的流动画卷,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在这里休憩放松。

  依托京西稻,海淀区京西稻保护种植区开发了丰富的农旅项目:春天插秧,秋天收稻,夏天在稻田里摸鱼、捉蟹。杜振东介绍:“旺季时一天最多能接待20多个亲子团,每个团大约20组家庭。孩子在田里玩得尽兴,大人则在田埂边走走停停,看看风景,大家在轻松氛围中对粮食有了更多理解。”

  今年春天,“御稻少年行·京西稻春耕”第一课在京西稻保护性种植区开课。石景山区实验小学一、二年级的同学们走进海淀区京西稻种植保护区,踏上了一次以“学农”为主题的劳动之旅。换上水田服,小心翼翼踏入水田,弯腰、分苗、插秧,一套工序做下来,汗水顺着额头滴进泥水里。

  “这次插秧,让我不仅学会了技能,更深切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从今以后,我会更加珍惜碗中的每一粒米饭。”参加活动的黄博轩感慨道。稻田活动不止“好玩”,也会让人们重新建立起与土地的联系。当孩子们在田里弯下腰,蹲下身子,感受种植的艰辛,更会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

  京西稻田不仅是孩子们农耕实践的大讲堂,更以其文化符号,化身为可供观赏、可以把玩的新文创。在京西稻文创产品发布会上,模特身上佩戴的一枚闪亮的京西稻胸针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胸针上,金黄的稻穗与翠绿的叶子交相辉映,设计师又巧妙地在稻穗上点缀了晶莹的水钻,为传统的稻作元素增添了一抹时尚感。从京西稻的胸针到京西稻的丝巾和手提包,一个个文创产品将稻田之景与时尚创作相结合,让传统的稻作文化焕发出新生机。

  从康熙帝南巡带回稻种,到乾隆时期大力推广,再到今天的保护性种植,京西稻不仅仅是食物的来源,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稻田里的劳动、秧歌里的节奏、文创里的设计,京西稻如今焕发出新的风采。无论是在老北京人的粥碗里,还是在亲子团的稻田体验中,清甜的稻香始终让人记得,这是一份来自京西的文化传承。

  (洪铭楷、赵涵萱参与采写)


(乡村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9月25日 11:07[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