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九月,云南西盟佤山稻穗垂金,果蔬飘香,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户与农机有序劳作的繁忙场面。邻里间互助合作,共同勾勒出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的生动图景。
西盟佤山迎来丰收季,田野间稻穗低垂。刁弘智摄
在岳宋乡曼亨村木古坝组,收割机的轰鸣声唤醒了清晨。村民小四驾驶着新购的收割机,在金色的稻浪中忙碌作业。他家今年种植的7亩水稻,收获稻谷40袋。“过去人工收割,一亩地要好几天;现在机器上场,个把小时就能完成。”小四笑着说道。
这台收割机不仅服务自家,也为他带来了额外收入。他为邻村农户提供收割服务,每袋收费10元,成为家庭增收的“第二产业”。
岳宋乡曼亨村木古坝组小四正用新买的收割机采收双季水稻。刁弘智摄
从“弯腰劳作”到“机械下田”,小四家的变化正是西盟农业现代化的缩影。近年来,西盟县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与农机补贴,让“机器一响,黄金万两”成为农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以前是人等天,现在是机等田。”小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迁。
在勐梭镇勐梭村第九村民小组,艾罕孟家的6亩花生迎来丰收。田间地头,亲戚朋友齐上阵,边说边干,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劳作场面宛如一场温暖的家族聚会。
“看到别人种花生效益好,我们也跟着试种,没想到亩产值能近万元。”艾罕孟说。
勐梭镇勐梭村第九村民小组的花生地里,艾罕孟叫上亲戚朋友一起来帮忙采收花生。刁弘智摄
这种“亲戚帮亲戚、邻里带邻里”的互助模式,已成为西盟推动特色种植业的生动实践。在“示范种植+邻里带动”机制下,更多农户优化种植结构,拓宽增收渠道,形成良性发展的“人情经济”。
在新厂镇窝羊村,村民岩沙家的屋檐下挂满金灿灿的玉米,构成一道亮丽的丰收图景。今年他家种植的6亩玉米,产量约750公斤。“玉米是家里的‘稳当粮’,养殖靠它,富余的还能变现。”岩沙一边翻晒玉米一边介绍。
新厂镇窝羊村第三村民小组岩沙家的院子,屋檐下挂满了金黄的玉米。刁弘智摄
作为传统作物,玉米种植也在悄然升级。越来越多农户采用玉米豆类轮作、秸秆还田等绿色技术,在保障产量的同时,推动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截至2024年,西盟县耕地面积达23.26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7.98万亩,农田水利有效灌溉率达43.8%。全县粮食播种面积21.678万亩,总产量达43723吨,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农业机械总动力10.48万千瓦,主要作物机械化率达52%。农业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为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盟县金黄色的稻田。刁弘智摄
从水稻到花生,从玉米到果园,西盟大地丰收的不仅是果实,更是乡村振兴的信心与希望。(刁弘智、欧南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