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桦加沙”带来的水稻病虫害?这些信息很实用

目前全省晚稻普遍处于产量形成的关键生育阶段,强风暴雨易导致水稻倒伏减产和病虫害流行。从影响程度看,分蘖期水稻抗逆性较强,受影响相对较小,孕穗期水稻体质较弱,易感染病害,受影响较大,处于抽穗扬花期的水稻受冲击最为严重,将直接导致产量损失。

针对这些情况,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迅速行动,组织开展各项防御工作,加强病虫监测与防控指导,提前调度储备农药和作业力量,力争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珠海到湛江沿海区域水稻大部分处于拔节至孕穗期,预计本月底到10月上旬期间破口抽穗,部分已破口,各市都还没有可以抢收的水稻。

对于水稻在台风暴雨天气应对技术措施,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从灾前预防和灾后恢复提出相应的建议。

具体而言,灾前要关注预警,以预防为主;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台风路径、强度、风雨影响范围和起止时间的精确预报。通过手机APP、电话、广播或乡村大喇叭等渠道,确保预警信息及时传达。

同时,疏通沟渠。提前清理田间沟渠和周边排水沟,确保排水通畅,防止台风带来的强降雨淹没稻田。还要提前准备好应对台风灾害所需的排水设备(抽水机、水泵)、肥料(速效氮肥、钾肥)、农药(杀菌剂、杀虫剂)和植保器械等。组织成立应急专家服务队,以便灾后能迅速开展救援工作。

台风暴雨后,水稻叶片机械损伤引发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等细菌性病害发生,在气候适应条件下,传播性强、发病反复,造成减产。田间长期积水,叶片、叶鞘持续被水浸润,空气湿度接近饱和的情况下,水稻对真菌的抵抗力大幅下降,引发中后期纹枯病高发,影响养分运输、削弱茎秆,最终影响灌浆。台风的强气流可能携带大量的稻纵卷叶螟及稻飞虱成虫远距离迁移,原本未发生虫害的区域可能因台风“带入”害虫而突然迁入爆发。

因此,省农业农村厅建议,台风过后应立即动员农户进行排水,协助调配必要的人力、机械开展工作,针对处于孕穗期受淹的水稻,田间水位要力争在24小时内降到幼穗基部以下;处于幼穗分化期受淹的水稻,田间水位也应在48小时内排出。田间保留3—5厘米薄水层,避免高温晴热天气下稻株突然失水而青枯死亡。

台风过后,高温高湿的田间环境非常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需及时组织抢晴施药防控。

省农业农村厅还及时调度农药,目前全省库存农药近2万吨,其中农药生产企业库存0.51万吨,经营单位库存1.48万吨,当前全省各地水稻逐渐进入第二次用药关键期,各经营单位都已提前备货,尤其是批发商,农药供应充足。全省植保无人机保有量8471架,日作业能力约254万亩(平均日作业能力300亩/架)。登记的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2520个,从业人员14517人。

与此同时,该单位联合天禾公司,积极协调各地农服公司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目前可调用植保无人机1272台,已完成无人机操作手培训和动员,合计超1700人,预估日作业能力约40万亩,为打赢抗灾减灾攻坚战做好充分准备。

南方+记者 黄进

【作者】 黄进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