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节里话“粮魂”:中国人的粮食文化密码

2025年的秋风拂过华夏田野,金色的麦浪在阳光下翻滚,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秸秆。目前,全国累计收购夏粮小麦已超1亿吨,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是属于中国农民的丰收节,是对一季辛劳的礼赞,更是对流淌千年的粮食文化的深情回望。

金文:豐(丰)

粮食文化的起点,藏在“丰”字里,那是古人对丰收最朴素、也最虔诚的向往。金文“豐”和“丰”本是两个不同的字。“丰”像一株根茎粗壮、籽实饱满的农作物,而“豐”则像两株“丰”放在了器皿(豆)里面,本意是“盛满”的意思。“豐”源于丰收庆典。自古以来,每当丰收时,人们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仪式,向上天、祖先进献新收获的谷物。人们用一种叫“豆”的器皿盛放谷物,双手秉持,并缓缓登上祭台,供上祭品,以表达敬畏和感恩。这便是“丰登”的深意,既反映了人们丰收时的喜悦,又蕴含敬天祈丰的思想。

粮食的丰收,需要天时地利,更需要人们的辛勤劳动。从农作方式到技术革新,再到制度保障,中国人在求“丰”的路上从未停歇。如今,中国把粮食生产视为“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注重统筹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增长。

丰收不仅让谷仓满溢,还让人民享受丰收红利,这便是“粮安天下”的深层内涵。明代名臣于谦的《平阳道中》一诗,便勾勒了“粮安”的生动图景:“杨柳阴浓水鸟啼,豆花初放麦苗齐。牙逢尽道今年好,四月平阳米价低。”杨柳遮阴、水鸟欢啼,豆花绽放、麦苗整齐,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可最动人的不是美景,而是“四月米价低”——四月正是“青黄不接”之时,旧粮将尽、新粮未熟,本是粮价最高的时节,而平阳的粮食却能保持“价低”。

粮食是根基性、战略性物资,直接影响其他商品的价格。古代社会,粮食从“自给自足”走向“流通商品”后,粮价成为保障民生的关键点;而调节粮价以保持其相对平稳,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于是,“常平”思想应运而生。

“常平”是指常态化地保障粮价平稳、粮食需求与供应平衡。先秦时期的计然、范蠡、管仲、李悝等先贤,认识到粮价与其他物价以及市场稳定的关联性,提出要通过宏观调控方式调剂余缺、稳定物价:在丰年粮多价低时,官府买进粮食进行储备,避免“谷贱伤农”影响生产热情;在荒年粮缺价高时,官府放出储备粮平稳粮价,避免“谷贵伤民”。西汉耿寿昌设立“常平仓”,密切注视庄稼的丰歉变化及粮价动态,及时收储和发放粮食。于谦正是承袭了这份智慧,才让平阳在青黄不接时仍有低价粮。

如果说“求丰”是人们物质基础层面的追求,“常平”是保障稳定层面的追求,那么“珍惜”就是为人修养层面的追求,这些都是粮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淮南子・诠言训》中有一段精辟论述:“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这段话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要让百姓安定,必先让其财物充足;要财物充足,必先不耽误农时;要不误农时,必先减少劳役与干扰;要减少干扰,必先节制欲望。

“勿夺时”是对粮食最根本的敬畏。农时是农业社会的命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百姓生存的根本法则,均依赖于有充足的农时。“省事”,即减少不必要的政令、劳役和干预,否则会导致农田荒废、民生凋敝。而其根本在于“节欲”,节制虚荣心、享乐欲和浪费恶习。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因此“节欲”就是对粮食的最大诚意。如今,全社会倡导的“光盘行动”正是对“勿夺时”与“节欲省事”的践行;珍惜粮食,便是珍惜农民的劳动,珍惜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守住“足用安民”的根本。

农民丰收节不仅是一次对丰收的庆祝,更是一场文化的传承。“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粮食始终是“国之大者”,粮食文化始终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愿我们在每一个丰收节里,都能铭记并传承粮食文化,守住“中国人的饭碗”,让丰收的喜悦代代相传,让粮安的基石永远牢固。(作者系中国网特约评论员崔志远)

编审:蒋新宇 高霈宁 张艳玲

【来源:中国网】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