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中国饭碗端得更稳

近日,一位82岁奶奶“驯服”农用无人机的视频火遍全网。视频中,老奶奶站在田埂上操作无人机,动作熟练,神情淡定,被网友称为“炫酷新农人”,也再次带火了科技助农的话题。

这些年,随着传统农业不断向现代化转型,田间地头的黑科技越来越多。从无人驾驶插秧机在水田中穿梭,到AI精准调度小麦收割机,再到北斗导航为播种“画”下厘米级精度的轨迹……科技赋能下,不仅种田变得新潮炫酷,农业生产也实现降本增效。据报道,通过运用土壤墒情传感器,土壤肥料需求得以精确测算,农资浪费问题极大缓解。当各地万象“耕”新的视频传到网上,人们对于传统农业“看天吃饭”的刻板认知逐渐被打破,“科技发力,丰收在望”成为更广泛的共识。

科技助农的新注脚,折射出向科技要产量的重要性。作为14亿多人口的大国,吃饭问题向来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特别是,我国耕地面积有限,一些农作物单产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瞄准农业科技这一活跃变量做文章,是稳产增收的必经之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聚焦于此,许多地方纷纷探索行动。据报道,“东北粮仓”通过集聚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资源,逐步构建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协同攻关体系,加速打造更多实实在在的应用场景。还有地方着眼“玩转黑科技的人”,持续加大农业人才培养和引才力度,助力新农人扎根希望的田野,带动更多村民智慧种田。

当然,筑牢大国粮仓,端稳手中饭碗,耕地的高效合理利用同样不容忽视。近年来,围绕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关政策持续发力,从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到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再到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牢牢护住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最近,《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管控、保护的原则,更是从制度上进一步夯实了稳产增收的基本盘。眼下,秋意渐浓,丰收的画卷正在田野铺开。“丰景”满满,靠地也靠技。在守牢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助力更多“新农友”田间显身手,乡村振兴的步伐也将更加坚实。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来源:京报网】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