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 17万亩稻田硒米飘香

本文转自:四川农村日报

万源市

科技赋能 17万亩稻田硒米飘香

丰收的稻田稻穗金黄。 马发海 摄

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马发海 摄

万源市石窝镇番坝村秋收。 余天翼 摄

□马发海 王欣悦 呼志丹

  金秋九月,万源大地,稻浪翻滚,一片金黄。这里,是四川省唯一的天然富硒区,17万亩水稻迎来丰收季节。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达州万源市稻米产业正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为当地农民带来丰收喜悦,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稻浪翻金 富硒米香溢四方  在万源市石窝镇番坝村,阳光洒向片片稻田。稻穗低垂,金浪翻滚,田野上弥漫着稻谷特有的清香。村委会主任余天翼挥舞着手中的农具,成捆的稻谷被整齐码放在田埂上。番坝村产出的稻米富含天然硒元素,米粒晶莹饱满,蒸煮后软糯香甜。余天翼说:“我家每亩土地可以收稻谷1200斤左右,现在硒米能卖到每斤 10元以上,种田也能过上好日子。”

  番坝村的丰收景象正是万源市稻米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今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17.33万亩,预计产量8.711万吨,分别较去年增长 4.9%和6.1%。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20个高产优质水稻品种茁壮成长,3个千亩高产示范片和1个百亩超高产攻关片展现出稻米产业的丰硕成果。从传统耕作到现代化生产,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万源稻米产业正在经历华丽蜕变,朝着富民强村的“品牌农业”大步迈进。

慧耕农业 产业升级焕新颜  万源市黄钟镇邓徐坝村的稻田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培训展开。“科创中国”功能农业产业服务团专家白云瑞为农户解答水稻种植的技术难题,从硒生物营养强化技术的应用到病虫害绿色防控,讲解细致入微。这场培训,将一项项实用技术精准送到农民手中,为富硒水稻丰收注入强劲的科技动力。

  科技赋能正在重塑万源稻米产业的面貌。万源市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抓手,大力推广集成技术的应用,推动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白云瑞说:“万源市土壤硒含量显著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具备发展富硒产业的天然优势。”科技与资源的完美结合,让万源富硒稻米产业如虎添翼,推动达州市乃至四川省相关富硒产业发展。同时,万源市还积极探索智慧农业发展模式,将无人机、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引入农业生产各环节,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让古老的农业焕发出现代化的光彩。

品牌引领 乡村振兴展新篇  万源市玉带乡太平坎村,村民们正忙着加工新米发往全国各地。“太平坎贡米”品质上佳、口感独特、营养丰富,每斤售价可达8至10元,比普通大米高出数倍。太平坎村村民解光斌说:“今年我家种了10余亩水稻,预计能带来5万元的收入。”当地与四川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达成深度合作,专家团队全程指导水稻栽种,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开展园区宜机化建设,进一步提升稻米产业机械化水平。

  品牌战略的实施让万源稻米产业实现从“卖原料”到“卖品牌”的华丽转身。各产区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品牌,成功让万源大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稳步走向全国市场。

  一粒粒饱满的稻米,见证着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铿锵步伐,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万源大地上徐徐展开。未来,万源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品牌建设为引领,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谱写更加壮美的田园交响曲。


(乡村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9月23日 20:07[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