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指导的稻田能不能赢

本文转自:四川日报

10支队伍田里比拼

AI指导的稻田能不能赢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君芳

  经过收割、水分测定、称重等环节后,专家组给出“湿重877.96公斤/亩”“干产682.28公斤/亩”测产结果。9月15日,在成都崇州市举行的水稻测产活动备受关注。它意味着当地举行的第二届“天府粮仓”人工智能水稻种植挑战赛进入测产阶段。当天正在进行的,是这场挑战赛的首支队伍测产。

  挑战赛的规则是10支队伍参赛,每支队伍管理土地100亩。其中,4支队伍接受AI技术团队的辅助指导。10支队伍全部完成测产后,从产量和质量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崇州市济协新凤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丁磊是当天所收稻田的管理者,他带领的队伍是4支AI队伍中的一支。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的技术团队(以下简称都市所技术团队)是他的幕后“军师”,也是这场挑战赛AI技术输出方。

  “去年我们种这个品种,没有AI指导,亩产干产是573公斤。”丁磊对今年的结果很满意。都市所技术团队成员之一康子秋拿出计算器进行计算,“国家水稻数据中心公布了每个水稻品种的审定产量,亩产682.28公斤相当于达到审定产量的122%左右。”

  首届挑战赛中,AI指导1支队伍参赛,亩产是审定产量的88%,综合排名在10支队伍中排在中后段。没有水稻种植实操经验的都市所技术团队成员们,心里憋着一股劲,“必须取得进步。”为收集各种数据,都市所技术团队在稻田里布局了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康子秋说:“基于一套水稻生长模型,AI算法可通过对采集的数据和图像进行处理与解析,相对准确地判断出水稻的具体生长阶段和长势情况,给出具体农事建议。希望通过AI赋能,降低新农人水稻种植门槛,让新手迅速变成行家里手。”

  “今年增产有双重因素,一是8月气温没去年同期高,二是AI给出了很多有效指导。”36岁的丁磊对种田不陌生,但经验不算丰富,“种田非常讲究时机,什么时间该施肥、什么时间该除草,晚几天,效果就会打折扣。”今年种植过程中,丁磊就有过错失时机的时候。“7月左右,AI团队给我推送了除草建议,但当时我看田里的草没有多高,就推迟一周左右才除草,后面杂草控制得不好。”

  杂草的识别和控制,是都市所技术团队在第二届挑战赛上特别提升之处。“第二届挑战赛在硬件投入上没什么改变,主要是算法的提升,让我们对杂草、病虫害的识别更加细致,给出的建议更精准。”康子秋说,相比首届的1支队伍,第二届挑战赛升至4支队伍接受AI技术指导,说明农户对AI的认可度在提升。

  对关注者而言,这部“剧”还有得追。当天的测产只是一个层面的比较,最终结果要等到10支队伍都完成测产,根据每个团队在完成国家审定产量上的成绩而定。

  挑战赛还将迎来续集。“明年我们会进一步丰富数据来源,提升算法,开发出更加智能化的系统,让种植决策从单向推送变为双向互动。”康子秋说。


(乡村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9月16日 09:09[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