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盆景有了新形态,藏在方寸盆景里的“增收密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林佩瑶 张翔

编者按:金秋时节,榴枝缀满红果,一派丰收盛景。两年来,枣庄全市上下牢记嘱托、实干笃行,以匠心深耕石榴产业,推动其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稳步前行,结出串串 “致富果”“振兴果”。即日起,齐鲁晚报枣庄融媒中心开设《榴红深处——枣庄石榴产业裂变之旅》专题专栏。记者深入石榴种植基地的田间地头、深加工企业的生产车间、文旅融合项目的建设一线,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呈现枣庄石榴产业从 “枝头红” 到 “产业火” 的生动实践,解读产业发展背后的创新举措与显著成效。

在峄城区冠世榴园旁,盛景园石榴小微盆景生产基地的25亩土地上,5万余株石榴小微盆景静静生长。红褐色的花盆里,石榴藤蔓展现着不同的姿态,有的枝干弯出雅致弧度,有的缀着粉嫩花苞,有的挂着小巧果实,把榴乡的生机浓缩在方寸之间。这里不仅是一片培育园,更是峄城人借石榴盆景谋发展、寻增收的生动缩影。

“老桩热”到“小微俏”的转型之路

育“粉精灵”与稀有品种破圈

走进盛景园,架台上整齐摆放的小微石榴盆景,已然成为行业里的 “新潮流”。“2011年刚开始做石榴盆景的时候,行情好,那些几十年、上百年的大桩盆景特别好卖。”基地负责人马超说起最初的光景,语气满是对过往的感慨。在马超的记忆里,十年前,大型石榴老桩是市场的 “香饽饽”,可随着时间推移,变化悄然发生。老桩资源愈发稀缺,同时,越来越多人喜欢小巧、易摆放的盆景,市场风向慢慢偏向了“小而美”的石榴盆景。

觉察到这些变化,马超带着团队慢慢调整方向,把重心放到了小微盆景培育上。“小微盆景是咱们自己人工繁育的,从石榴树上剪枝,扦插到地里育苗,长出小苗后再慢慢塑形。”他指着一盆造型精巧的盆景介绍,一棵小苗要先在地里长1年,等枝干有了基础形态,就用铝线轻轻缠绕,一点点弯出想要的造型,固定好后再在地里养3到4年,让枝干长结实、定型,最后才能上盆修剪。这一路下来,要近5年时间,每一步都得细心照料,才能让小小的盆景尽显灵气。

在基地的一角,几盆开着粉色花朵的石榴盆景格外惹眼,这是马超口中的“粉精灵”。“这品种是白石榴和红石榴变异的结果,开的花是粉色,特别少见。”他小心翼翼地捧着一盆 “粉精灵”,眼里满是珍视,“咱们本地普通的石榴苗,几块钱就能买到一棵,可这‘粉精灵’的小苗,能卖到100多块,成盆的能卖到三四百块。”

除了“粉精灵”,马超的基地还在培育 “血宫灯”“紫宫灯”“花旗”“玛瑙”等稀有品种。这些品种大多以观赏为主,虽然结的果子小,但花多、果多,放在盆里极具观赏价值,完美契合小微盆景的定位。如今,基地里已有近 20 种稀有石榴品种,马超坦言,他还计划在未来三年把主要品种都更新一遍,让盆景的样式更丰富。

从 “园里卖” 到 “云端送”

小微盆景成了家门口的增收密码

“你看这盆高提根的,造型好看,养的时间也长,能卖到400多块,那边还有些亲民款的,100多块就能买走,今年已经卖了几千盆了。”在园内,马超指着不同价位的盆景介绍,“定价主要看造型复杂度、养的时间长短,还有品种是不是稀有,这样能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凭借独特的造型设计和优良的品质,盛景园的石榴小微盆景在市场中积累了良好口碑,这也成为基地的核心竞争力。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这些盆景,马超积极拓展销售渠道:线下与沭阳国际花木城、临沂花木博览城建立长期合作,让盆景走进专业花木市场;线上则携手本地带货达人开展直播带货,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扩大影响力。据统计,基地每年能卖出5000多盆石榴小微盆景,销售额达80多万元,实实在在的收益,让这份 “绿意事业” 充满了希望。

盛景园的小微盆景产业,不仅为峄城石榴产业开辟了新赛道,更成为当地农户家门口的 “增收引擎”。基地常年吸纳周边村民就业,从育苗、塑形到养护、销售,每个环节都能为村民带来稳定收入。未来,随着品种不断丰富、渠道持续拓宽,这片25亩的盆景园,必将孕育出更多生机,让榴乡的绿意与香气,伴着增收的喜悦,飘向更远的地方,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 “绿色动能”。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