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唯一“国字号”农高区花落周口(35见证·周口时刻)

本文转自:周口日报

□记者 徐启峰

翻滚的麦浪,无垠的青纱帐。身处广袤的豫东平原,周口一直稳稳扛牢“粮食安全”的重任,为“中国饭碗”奉献着沉甸甸的“周口粮”。

这片土地上的辛勤耕耘,终于在2022年9月7日迎来了高光时刻——河南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在郸城县正式揭牌。这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农高区。《周口日报》在次日头版头条记录了这一历史性场景,写下“周口农业,自此有了‘国字号’引擎”的庄重按语。

“中原粮仓”名副其实

周口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市。2024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83.7亿斤,总产稳定在180亿斤左右,继续领跑全省。这里耕地面积约1300万亩,占全省一成,小麦产量更占到全省14%,是河南粮食稳产高产的核心支撑。

“周口粮”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周口拥有扶沟、郸城、太康等多个全国粮食生产大县,用约占全国1%的耕地,解决了超一亿人的吃饭问题。全市耕种收机械化率接近90%,小麦机播、机收率均超过99%,玉米机播、机收率分别达到96.78%和93.44%,现代农业的轮廓愈发清晰。

摘得“国字号”,凭的是什么?

2019年,第二批国家农高区创建拉开大幕,全国多个省区市参与角逐。这是一场高规格、严标准的“国家考场”,最终只有5家入选,周口名列其中。

周口能脱颖而出,靠的不是运气:

早在2015年,河南周口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就已获批建设,到2021年园区产值已突破200亿元,其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接近四成,底气十足;

10.6万亩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亩均投入达4000元,成了新技术、新装备、新品种“首试首种”的理想基地;

背后还站着46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40多家高校和院所合作,给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从省里到市里、县里,一路绿灯、全力支持,真正做到了“一盘棋”推进。

那段时间,《周口日报》连续推出创建国家农高区系列报道,从政策解读到基层实践,从专家访谈到农民心声,为成功申报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挂牌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国家农高区批下来了,怎么干?

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定位清晰:以黄淮平原高质高效农业为主题,以小麦为主导产业,建设小麦产业创新发展引领区、黄淮平原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典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

近3年来,变化实实在在:

小麦、玉米、甘薯三大产业拉长了链条,从种子研发、品种选育、科学种植,一直延伸到精深加工、市场销售。金丹科技、正星粉业等89家规上企业、11家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5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此聚集,一个5000亩规模的小麦精深加工产业园已现雏形;

“智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把农田搬上了“云端”,建成“一张图、一张网、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一体化应用”的智慧粮田信息平台,浇水、施肥、防灾不再只靠经验;

1个国家级星创天地、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陆续建成,河南省作物高效生产与食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数字金融重点实验室也挂牌运作。这里已承担17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拿到62项科技进步奖,取得超过1600件发明专利,18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3年来,《周口日报》全媒体矩阵发布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报道已达上百篇,把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翔实呈现给万千读者,受到广泛好评。今后,我们仍将继续行走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记下新一季麦穗的芬芳,写下又一次创新的悸动。因为我们知道,农高区承载的,不仅是周口的农业升级梦,更是亿万中国人饭碗里那份踏实的热气。②15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