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陕西农村报
9月2日,在华州区金堆镇金新社区高山产业园,村民们正将采摘下来的圣女果分拣装筐。
本报记者 黄敏 文/图
在秦岭深处海拔1300米的高山上,渭南市华州区金堆镇金新社区依托高山独特的生态环境,构建起“立体农业+云端经济”的产业链,把曾经的山窝窝打造成“绿色银行”,让“高海拔”不断转化出“高价值”。
9月2日,沿山路而上,走进金新社区高山产业园,连绵的青山间,35座设施大棚渐次排列。棚内,各色普罗旺斯西红柿挂满枝头,工人们穿梭在棚里棚外,忙着采摘、分拣、装箱。
社区党支部书记唐保娃跑前跑后,忙得脚不沾地。“最近,咱的高山普罗旺斯西红柿陆续成熟,每天都有订单。”唐保娃语气中透着自豪,“山上环境好、空气好,种出来的西红柿品质更好,今年估计最少能卖40万元。”
山脚下,金新社区一栋栋居民楼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道路两旁花草树木绿意盎然。这个由原大栗西村、栗西村、西川村3个村合并而成的大家庭,共有11个村民小组,691户1976人。如何让大伙儿从搬得出、稳得住,实现能增收、可致富?
为此,社区做了两件事:强党建、育产业。这几年,社区通过招引能人、培训提升等方式建强党支部。紧跟着,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把原来各村分散的“小田”整成2400亩高标准农田,实现了粮食规模化生产。
粮食生产的事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培育自身特色产业。社区立足高山独特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普罗旺斯西红柿、圣女果、羊肚菌等特色种植业,打造高山“菜篮子”,培育壮大集体经济。
除此之外,社区还建了石磨面粉加工厂,由党支部牵头,深度开发粮食产业潜力,通过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模式,形成完整产业链,带动剩余劳动力就业。仅此一项,每年就为集体经济创收近10万元。
“在特色种植产业上,我们采用羊肚菌、中药材、西红柿轮作种植,形成错峰上市的格局,把产业链拉长,实现集体有收益、群众有分红。”看着装上车的西红柿,唐保娃笑着说,“去年,社区集体经济纯收入超过60万元。村民除了年底分红,还有土地流转收入、务工收入。出路多、收入稳,大伙儿干劲也大了。”
社区村民薛建锁就是受益者之一。几年前,他还在山上种地,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搬到社区后,薛建锁就换了个身份,成了社区绿化保洁员,每个月都有固定工资。
“每天上午打理花花草草,下午有时间就到工厂、园区干零活,这样一来每个月我有两份收入。”薛建锁边打理花草边高兴地说,“以前住在山上,干啥都不方便。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每年还有分红,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午后,石磨面粉加工厂机器轰鸣,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高山上,采摘下来的西红柿正按照订单被运往周边市场……看着眼前的场景,唐保娃已经开始盘算下一步怎么走了。
“咱这有山有水有看点。现在产业园走上正轨了,后期我们打算发展休闲农业,搞田园采摘、农耕体验,把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在唐保娃看来,特色产业是把“金钥匙”,用得好,就能种出更大的“钱袋子”,让眼前的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大伙儿发家致富的幸福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