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京日报
![]() |
大棚里的小番茄。资料图 |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陈燕飞
清晨的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一处高原大棚里,管大鹏感受到了一阵暖意,墨绿的番茄藤顺着吊线爬得比人高,最新的一批果子青红相间,再过几天就能采摘了。谁能想到,这位马鞍山和县的“种菜老把式”,6年前还在皖江平原跟辣椒苗较劲;如今不仅把和县技术搬上高原,老家和县更是长三角、南京人的“专属菜园子”,新鲜蔬菜天天准时送达。
“土招”治好了高原“硬骨头”
2019年,马鞍山市援藏工作队给管大鹏带了组“神仙数据”:山南市每天比和县多晒4小时太阳,白天晚上温差能达15℃,冬天正午能穿单衣,夏天最高温度也才25℃。“这阳光要是装进大棚,菜不得长得跟吹气似的?”管大鹏一听就挪不开腿了。
2020年开春,他在山南市琼结县建起了大棚,可第一锹下去就傻了眼:“泥土硬得跟敲钢板似的,震得虎口发麻!”抠块土一看,灰白粉末沾得指甲缝都是,攥在手里硬得像块石头。管大鹏赶紧往和县打电话,安徽省农科院的专家远程“把脉”,没多久,两车40吨发酵羊粪沿着青藏线颠了七天到了基地。
他把羊粪混上当地秸秆炭、河沙等辅料,调了十几次配方,铺进棚里灌深水闷了一个月。再掀开棚膜时,土松得能插进手指,蚯蚓还在里面钻通道。这下,和县番茄苗终于在高原扎了根。
200多个品种中选出16个最佳
和县的“工厂化育苗”技术,到了高原简直像开了挂。15℃的昼夜温差让番茄一个劲攒糖,高海拔紫外线把害虫全“劝退”,根本不用打农药;全年3000小时日照更让番茄“疯长”,藤蔓能爬10米长,单株能结18穗果。管大鹏还给蔬菜搞“选秀”,200多个蔬菜品种一轮轮淘汰,最后剩下16个品种拿到了高原“居住证”。
待到测产时,在山南种植的番茄不仅亩产比和县高,糖度也翻了番。管大鹏揣了一筐回和县,亲朋好友品尝后感慨,“这味儿比和县地头种的甜多了。”现在,每天凌晨4时,印着“西藏小番茄”的箱子会出现在重庆机场的货站里,随后将沿着长江水道发往沿岸多地。
“6年前带江南番茄苗上高原,现在把高原番茄送回江南,值了!”管大鹏表示,预计今年产量要翻番,明年还想试种新甜瓜,等种成了的时候送南京的朋友尝尝,让他们知道高原也能种出甜果子。
从“菜园子”变身“供应链”
管大鹏能在高原闯出一片天,背后离不开老家和县这个“中国蔬菜之乡” 的硬支撑。全县43.2万亩菜地,年产118万吨蔬菜,近七成往长三角送,南京更是重点供应地。
天还没亮,安徽新源农业的大棚里就热闹起来,工人们凌晨3时就忙着摘番茄、理黄瓜。负责人严乾元说:“每天2吨新鲜蔬菜往南京众彩市场送,晚了就赶不上早市!”新锐家庭农场的美都西瓜刚上市,南京客户就开车来拉货:“这瓜皮薄肉甜,超市里一摆就抢光!”
如今,和县蔬菜在南京市场的占比已经超过10%,6家蔬菜园还在南京开了专卖店,专卖和县特产的辣椒、芦笋。和县蔬菜集团今年5月更是专门开了配送公司,积极进军南京等周边区域市场。
从和县田埂到高原温室,再从雪域红果到南京餐桌,小小的蔬菜串起了城市之间的烟火气。种了一辈子菜的人,看着自己的菜走得远、吃得香,心里比自家菜地里刚摘的番茄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