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汕头潮南区仙城镇,金浪翻滚的500亩再生稻田不久前刚完成次季收割。种粮大户周昭雄捧起沉甸甸的稻穗,眼中笑意难掩——这片曾沉寂多年的撂荒地,如今不仅焕发新生,更创下再生稻亩产新纪录。
“无论是面积还是亩产,今年都创下了再生稻种植的新纪录,我们也摸索到了一条更符合仙城镇土地种粮实际的新路子。”在仙城镇波溪村田头的一处简易棚房里,周昭雄与记者分享了今年丰收的喜悦,他感慨地说:“如果没有驻仙城镇工作队(即“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驻仙城镇工作队”)及科技特派员的全程支持和服务,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据波溪村村委书记姚伟生介绍,三年前,波溪村这片喜获丰收的土地还是一番“杂草丛生、蚊虫肆虐、撂荒多年”的景象。如今,荒地变良田,村里有了租金收入,参与种植的村民也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事实上,波溪村的变化只是仙城镇整治撂荒地、促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自2021年7月驻仙城镇工作队进驻后,一场“垦荒”硬仗便在这里悄然打响——按照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指挥部的部署,仙城镇人民政府和驻仙城镇工作队大力开展撂荒地整治工作,携手周昭雄创办的汕头市鑫雄种植有限公司,在仙城镇已累计平整撂荒地近800亩,探索上演了一出“土地变形记”。
不过,开荒之路并非坦途。周昭雄这位“广东省乡土专家”“广东省乡村工匠专业人才”坦言,村民最初的顾虑与垦荒的巨大投入曾如两座大山,让他备感压力。于是,周昭雄与驻仙城镇工作队队员们开始了逐户走访工作,从国家政策、法规等方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慢慢化解了村民们的疑虑。而当挖掘机轰鸣着推开荒草,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整治好的土地,如何种出效益?
转机出现在科技特派员、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陈青春教授团队到来之时。“关键时候,驻仙城镇工作队请来了乡村振兴的科技专家陈教授和他的团队,他们一次次来仙城实地考察、检测,为我们提供了贴合实际的建议和指导。”周昭雄说,陈青春教授团队的专家们在一次次深入田间的过程中,为这片新生土地精确“把脉”、开出了“良方”。
2024年,按照科技特派员的建议,周昭雄试种了100亩再生稻,第一次就尝到了甜头;2025年,其种植面积猛扩至500亩,更是迎来了惊人跃升:次季稻亩产达600斤,较去年次季稻收成激增50%;加上头季稻,两季总产量突破1600斤/亩,增幅达23%,创下当地再生稻产量新纪录,圆满实现年度“双季双丰收”的目标。
“相比传统的单季水稻,在成本差不多的情况下,产量有了较大的提升。”周昭雄给记者算起一笔经济账。再生稻不仅显著增产,“一种双收”模式还节约了种子、人工、水肥成本。更重要的是,次季稻比单季稻提前50多天收获,为抢种第三季作物赢得关键窗口。
科技特派员陈青春教授指出,再生稻“一种双收”的模式大大提升了土地综合经济效益,次季稻收获后,可及时种植油菜、马铃薯、绿肥等作物,进一步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减少连续在同一土壤上栽培同种作物或近缘作物引起的作物生长发育异常的“连作障碍”,形成“稻-稻-菜”或“稻-稻-肥”等高效轮作模式。
高产背后是科技的精耕细作。周昭雄透露,他与农业打交道已有二十多年,虽然在传统水稻种植方面称得上是能手,但再生稻种植技术和经验也需要学习和积累,“从优化留桩高度、台风季水肥调控,到重点防治稻飞虱与白叶枯病,都得益于驻仙城镇工作队与科技特派员的全程护航,确保稻桩休眠芽整齐萌发,穗粒饱满。”
短短几年间,荒地变良田,村民态度也从疑虑转为支持。“以前撂荒地的草木冬季常常发生火灾,还滋生蚊虫甚至毒蛇跑到村民家中,现在这些安全隐患消除了,环境也变好了,村民看到我们是实实在在做事,还会邀请我们去家里喝茶。”周昭雄说,他正在筹划明年继续扩大再生稻版图,继续以科技与汗水在家乡的土地上书写充满希望的“土地变形记”。
文、图 | 记者 赵映光 通讯员 张怀礼 谢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