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养稻田”变拍照背景板:城里人的田园梦,农民赚到钱了吗?

01  “认养稻田”曾是产业创新,慢慢变成网红打卡地

“认养稻田”最早出现在2010 年前后,当时电商和新兴农业品牌尝试让城市消费者“直接成为农场的股东”。消费者可以花费几百到上千元,认领一块几平方米甚至一亩的稻田,农户负责日常耕种,消费者则可以通过线上视频、定期推送了解稻谷的成长过程。等到收获季节,认养人可以收到一袋真正属于“自己稻田”的大米,甚至还可以亲自下地插秧、收割。这种“互联网+农业”的尝试,在当时被认为是打破农产品同质化、提高农户议价能力的创新。

然而十多年后,随着短视频、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发展,认养稻田的内涵逐渐发生了变化。许多城市年轻人奔赴乡村,并不是为了稻米收成,而是为了在金黄稻田中拍一张“田园治愈系”照片。甚至一些地方的“认养田”活动,更多被包装成旅游产品或节庆营销,农事体验简化成“插一棵秧苗”“抱一把稻穗”的仪式感动作。稻田逐渐成为背景板,认养更多成为消费情绪和生活方式的象征。

02/市场体量惊人,但背后多属中产家庭消费

从市场角度看,认养农业的发展确实有一定规模。据行业报告预测,2025 年中国“认养农业”整体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2000 亿元,参与者中约 76% 来自城市中产家庭,年均消费额高达 8600 元。这组数据揭示出一个重要趋势:认养农业越来越像是城市家庭的“情绪型消费”,它满足的是精神上的“田园归属感”,而不再是简单的农产品供给。

而这种消费群体的构成,也决定了认养稻田更多是一种小众的品质生活方式。对许多 30—45 岁的中青年父母来说,认养一块稻田,不仅是为孩子提供一次“看得见稻谷生长”的研学体验,也是向朋友圈、社交媒体传递生活品位的方式。于是,“认养稻田”逐渐在社交平台被赋予“文艺”“亲子”“慢生活”的标签,而农民是否真正分享到更大收益,却成了一个值得继续追问的问题。

03/乡村旅游爆发,农民收入确有改善

乡村旅游持续带动农民收益。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5年第1季度,农村居民出行人次达4.76亿,同比增长39.2%,旅游总收入3200亿元,同比增长 39.6%。这说明乡村旅游整体需求强劲,带动了农产品、农家乐、住宿等多个板块。

同时,国家推动的乡村振兴战略也在改善农民收入结构。例如,《河南省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指出,到202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2.1∶1以内,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至每人2.8万元以上 。这意味着乡村产业融合推进,农民实际得益可能正悄然改善。

 04/认养稻田是否让农民“真赚到钱”?

这需要从几个角度理解:

农民真的是主要收益者吗?有学者研究政府介入乡村旅游是否带来农民收入提升,结果显示确有促进作用,但更多集中于经济基础较好、农业发达地区;这意味着在一些基础薄弱地区,认养模式可能让“网红商人”或平台先获利。

认养”是否覆盖了传统农业收入?“生态稻田+康养”“稻米科普教育”“稻文旅融合”等模式被提出,虽然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种养融合与文旅融合,但其总产业规模与农民实际分红之间差距仍需评估 。

市场热度是否能长期持续?农业旅游属于体验型需求,受季节影响明显。认养活动多在插秧、收割这些特定时段集中,剩下时间难以保持城市用户频繁到访。未来持续运营能力,考验乡村的配套与场景创新。

 05/行业趋势与可能路径

1.从“单一认养”走向“稻田文旅生态圈”。将认养、有机农事、研学、夜宿、文创融合起来,既增加参与频率,也拉长产业链。

2.数字化管理增强透明度与利益分配。利用短视频、小程序记录农事过程、展示农民工作状态,让消费者更信任背后生产方。

3.政府扶持机制加持乡村主体。如农旅融合示范基地、公私合作等方式把更多收益导向当地村社,而非平台或中介抽层。

4.提高真正参与农户的收入占比。当前产业链条中对农民的回馈比例尚不透明,下一步值得关注向农户倾斜的收益机制设计。

 06/结语

“认养稻田”是城市人的田园梦,但是否让真正的稻农挣到钱?答案不简单。从数据看,乡村旅游爆发、农民收入提高已是事实;但认养模式是否是农民主要获益渠道则仍存在争议。

最后想问问你:

如果认养稻田不仅能拍照,还能让农民参与决策、分红、收益,你愿意继续认养一亩田吗?你觉得怎样的参与方式更有意义?

欢迎评论聊聊你的想法,让田园梦不仅留给城市,也让农民看见真收益。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