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盐碱地综合利用大文章

本文转自:农民日报

河北农垦

做好盐碱地综合利用大文章

刘新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姚媛

  盐碱地改良和综合利用是篇大文章,如何才能写好?地处环渤海区域,河北农垦系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不断推进品种选育和品种改良;树立大食物观,探索发展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以产业融合为抓手,向农产品加工、农文旅融合发展等方向拓展空间,通过品牌打造提升产业附加值,不断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交出一份生态优先、科技赋能、产业协同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选育适宜品种

  在盐碱地上种植作物想要稳产、高产,培育耐盐碱作物品种必不可少。河北农垦企业在粮食、蔬菜、水果、中药材等作物上都进行了探索,并在旱碱麦选育等领域取得一定成果。

  从20世纪70年代起,位于河北省沧州市渤海新区的中捷产业园区就开始了旱碱麦育种的探索。

  地处渤海边,中捷产业园区的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再加上冬季气候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少雨,夏旱、伏旱时有发生,大风天气较多,影响当地粮食生产。选育出适宜当地种植的旱碱麦良种是保障粮食丰产丰收的重要条件。

  中捷产业园区农科所拥有一支10多人的研究团队,常年开展旱碱麦选育工作。农科所负责人张卫军介绍:“我们广泛搜集拥有耐寒、抗旱、耐盐碱、高产、抗病性强等优良性状的小麦种质资源材料,积极承接国家、省、市级小麦试验,目前已搜集小麦种质资源材料1200份,并对小麦种质资源材料开展全面系统的鉴定评价工作,建立种质资源数据库。”

  2024年至2025年度,农科所选择配制杂交组合300份,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单株和株系。

  截至目前,中捷产业园区先后育成“冀麦32”“捷麦19”“捷麦20”3个旱碱麦良种。2015年育成的“捷麦19”抗旱、耐盐碱,单产可达到500斤,小麦加工成的面粉拥有芳香气味,品质良好。2021年育成的“捷麦20”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它的株高更矮,因而抗倒伏能力更强,单产增加到600斤,生育期也由250天缩短至230多天。目前,这两个品种在环渤海湾、天津、山东部分地区的盐碱地很受欢迎。

  “目前,我们自主培育的新品系‘捷麦21’已正式进入河北省冀中南节水区域试验阶段。”张卫军说,“今年,中捷产业园区繁育旱碱麦种子2万亩,单产达到293公斤。”

  走进位于沧州市的国营海兴农场场部,一块被分割为28块的实验田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农场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合作建设的中草药资源圃,其中16块田地种植的菊花、黄芪、艾草等中草药已临近收获。今年10月,农场将与沧州兆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在另外的12块地开展丹参、菊花等中药材航天品种的试验。在农场下属的海兴瑞农农业有限公司内,13个大棚里西瓜、辣椒、茄子、大豆等作物生机盎然——可别小瞧它们,这都是在太空中“遨游”过的航天品种。

  海兴农场党委书记何长勇介绍:“海兴农场土地pH值在7到8之间,是选育盐碱地适宜品种天然的‘实验场’。”

改进种植技术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的支撑必不可少。河北农垦企业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以产学研一体化的方式不断引进新技术、改进现有种植技术,推动产量、品质进一步提升。

  位于沧州市的南大港产业园,已与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开展多年合作:在轻度、中度、重度盐碱地里,分区、分类筛选适宜的作物品种;研究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将土壤降盐、培肥,从而提升地力;集成土、肥、水、种等多个维度的技术,形成契合当地的生产模式——双方合作研究的内容覆盖了盐碱地改良、利用的各个方面。

  旱碱麦土下覆膜种植技术是其中成效较为明显的一项储备技术,可起到阻止水分蒸发、抑制盐分在土壤表层积聚,提高土壤湿度的作用。去年园区遭遇干旱,示范区的小麦平均亩产较传统种植方式增加200多公斤。

  怎样让种在盐碱地上的青贮玉米产量更高、品质更好?中捷产业园区与谦和鼎盛(海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申报项目,聘请国外专家共同开展为期三年的青贮玉米接种菌根真菌并配套化肥减量试验。

  在玉米播种前,使用从捷克引入的高效菌根菌剂进行拌种,让菌根真菌与玉米形成共生关系,并在周边的土壤中形成帮助有益菌生长、排斥有害菌的环境。去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接种菌根真菌的青贮玉米产量可提高15.0%,亩均纯收益增加了26.7元,蛋白质、干物质等含量有了一定提升。在化肥减量15%、25%、50%、75%的多个对照组试验中,化肥减量25%对品质改善效果最佳,化肥投入成本可降低40元/亩,亩均纯收益可增加37.1元。

增加产业附加值

  以拓展盐碱地农业功能价值为目标,河北农垦企业多措并举:调整产业结构,探索中药材、设施农业等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升品牌影响力;推进农业与生态旅游、农耕文化等深度融合,全面拓展产业融合渠道。

  走进南大港产业园区二分区恒态源生态园,118座温室大棚整齐排列着。每个大棚占地一亩,棚内的西红柿、茄子、辣椒苗刚刚定植半个月左右,幼苗长势正旺。

  由于淡水资源短缺,恒态源生态园长期使用淡咸水灌溉,造成土壤盐渍化严重,种植作物秧苗弱、产量低。如何破题?2019年起,南大港产业园引进了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入驻,开展改土降盐、咸水淡化利用以及盐碱地设施蔬菜种植的技术示范。

  近年来,农场引进番茄、黄瓜、甜椒、茄子、草莓等作物品种20余个,筛选出耐盐优质适宜品种10余个;通过采用深层暗管排盐、耕层改良降盐、表层滴灌抑盐的立体综合降盐技术,作物产量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使用咸水淡化利用技术,在作物生长关键期用淡水浇灌,解决了生产用水问题;改土降盐技术则实现耕层降盐70%以上,将盐分控制在0.2%以下,还能够节约淡水,提升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我们从科技、产业、品牌三个方面协同发力,形成一套盐碱地设施蔬菜高效高质生产模式。”南大港农务中心副主任杨长青说,目前,设施蔬菜的效益已经显现,每个温室大棚每年能带来收入三四万元。

  当下,中捷产业园区六里灶村中,近千亩菊芋正次第开放。一片金黄的花海,将盐碱地染成流动的油画。另一边,决明子也开出黄色的花朵,部分花蕊处已长出荚,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近年来,中捷产业园区将中药材和经济作物作为种植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先后引进了决明子、菊芋、棉花等耐盐碱作物。

  决明子是2023年开始试种的,经过两年的种植试验,园区下属的中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决定对种植时间进行调整优化。

  “在我国北方,决明子一般在清明节后种植,在我们这儿,要结合雨季播种,适当情况下推延种植时间。”公司负责人崔慧斌说,“今年5月9日、10日,决明子种植地块降雨24毫米,土壤墒情较好,我们于5月12日完成种植决明子266亩,5月13日完成封地打药,5月18日出苗,目前长势良好。”

  崔慧斌介绍,近两年来,中捷产业园区还引进茜草,冬葵子、王不留行、黄芩等附加值较高的中药材进行试验,摸索种植经验,以进一步扩大经营范围,提升产业附加值。

  海兴农场则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上走得更远。

  农场下属的海兴瑞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的1100亩有机碱梨种植基地,当下采摘季已接近尾声,丰产已成定局。何长勇告诉记者,农场采用有机种植方式,全程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施用牛羊粪制成的有机肥,梨树生长期基本不额外浇水,虽然产量与普通生产方式相比较低,但梨的品质很好,口感脆、甜,可溶物含量较高,咬一口,梨肉入口即化。“今年天气好,梨产量将比去年增加20%至30%。”何长勇说。

  中药材也是农场积极探索的方向之一。近几年来,农场先后引种药用柽柳(西河柳)、酸枣、蛇床子、艾草、薄荷、菊花、知母、耐盐甘草等十余个高附加值品种,开展试验种植。今年海兴农场重点试验种植蛇床子1000亩,并探索林下种植西河柳的技术路径。

  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正在稳步推进。有机碱梨可加工成梨汁、梨膏和烤梨,将于今年10月上市。农场还在积极对接中药饮片厂、提取物企业,探索蛇床子、西河柳等中药材核心品种的深加工路径。此外,航天主题广场、游子乐园、主题餐厅等设施已逐步完工,农场结合航天育种发展研学、科普、采摘等业态,力争走出一条集科研示范、生态种植、文化体验、休闲康养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之路。


(乡村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9月10日 15:06[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