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博 记者 石伟
30年前,这是一种田间地头、山坡峭壁上到处攀爬的野草藤,老农民们随手揪几把放在窗台晒干,被当作土茶叶塞进茶缸。
近日,第三届藤茶大会在湖北恩施来凤县举行。这种蔓延生长的绿色藤蔓,在来凤县爬出了10万多亩的面积,成了产值22亿元的富民产业。
来凤藤茶(通讯员供图)
村医自费送检发现致富密码
野生藤蔓成全县推广产业
恩施来凤县地处湘、鄂、渝交界处,2019年才退出贫困县序列。
上世纪80年代,来凤县的向班贵从部队卫生员退伍,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村医。他注意到,当地老百姓虽然生活贫困,但长寿者较多。老一辈人喜欢把一种野生藤蔓晒干泡水喝,并取名为“神仙草”,据说对眩晕症(高血压)很有效果。
作为走出过大山、有医疗知识的年轻人,向班贵产生疑问:“神仙草”到底有什么成分?跟当地人的普遍长寿有没有关系?
这种疑惑越来越深。1996年,向班贵东拼西凑了7万元,带着一把“神仙草”,辗转到了南京的中国药科大学,期待通过专业检测,解开心中的疑问。
几个月后,他接到检测结论:这是一种学名为显齿蛇葡萄的藤本植物,二氢杨梅素(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达42%,这种成分在抗菌消炎、调节血压血脂血糖等方面有一定功效。
向班贵敏锐感觉到,这是一根金藤蔓。但摆在眼前的难题是,这种野藤蔓只适应野生环境,无法大量农田移栽。
向班贵再次走出大山,到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寻求帮助与合作。
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和栽培试验,2008年,“藤茶优良品种快速繁育体系”项目获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
与此同时,来凤县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推动来凤藤茶走出山野,大面积进入老百姓的田间地头。10余年间,全县藤茶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余亩,被誉为“中国藤茶之乡”。
来凤县藤茶种植者(通讯员供图)
在外打拼者接力家乡助农
小藤蔓综合产值突破22亿元
2016年,已是某品牌服饰总代理的杨艺琼,年收入百万元。她离开家乡多年,一次商务活动上,她听到外地商人热烈推介藤茶,心想:这东西有什么稀奇,我老家不到处都是吗?
但是出于习惯性的敏感,她在活动期间与这名商人深谈,才对藤茶这类产品有了深刻认识。
活动结束后,杨艺琼返回老家考察调研,了解来凤县的藤茶产业后,开始发动圈子资源,引荐感兴趣的商人到来凤投资藤茶。
2017年,由于藤茶种植面积快速扩张,加上消费市场比较小众,造成大量干茶积压。杨艺琼大量阅读有关藤茶的书籍、资料,利用以前做生意的渠道,南下北上推挤来凤藤茶。
那几年,只要听说哪里有展会,哪怕不吃饭不睡觉,她也要赶去参加。
她坚信来凤藤茶的价值,自己投资300多万元,回乡组织乡亲们成立合作社,建起藤茶种植基地和加工厂。几年坚持下来,销售额终于达到500余万元。
疫情期间,她尝试转为线上营销,穿着标志性的土苗服饰在直播间一站就是俩小时,“哪怕直播间里只有一个人,我也要坚持把2个小时的直播搞完。”
2008年,武汉对口帮扶来凤,藤茶产业是帮扶项目之一。56岁的王方原本在武汉从事医药行业,最初抱着参与就是支持的心态,利用公司渠道推销藤茶,没想到4000斤藤茶很快就卖出去了。
次年,她与家人专门成立了藤茶公司,开始将来凤藤茶作为主营业务。
经历高速粗放增长后,来凤藤茶加工企业同质化竞争日趋加剧,来凤藤茶产业走到了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王方积极寻求高校合作,研发藤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技术,开发精深加工系列产品。
2020年,在武汉、来凤两地政府的支持下,她的公司投资5000多万元,新建年产150吨黄酮、2000万支牙膏、300万瓶消毒液、6000万袋袋泡茶等多条藤茶精深加工生产线。通过技术手段,将一根藤蔓吃干榨净,来凤藤茶从原本的单一品,发展成多种产品。
来凤县与中国科学院、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成立了藤茶发展研究中心、来凤藤茶产业研究院,开发出了藤茶食品、药品、保健品、日化品等7大类238种产品,推动藤茶产业进一步向精深加工领域迈进。
2024年,来凤县全县藤茶经营主体发展到近200家,综合产值达22.5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