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展翅”田野助力增产增效

本文转自:安庆日报

本报讯 9月1日,在宜秀区罗岭镇花元村的田野里,伴随着阵阵嗡鸣声,一架植保无人机在操作人员的控制下,平稳地飞过田地,精准地为农作物喷洒农药。这一幕,是花元村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缩影,无人机技术正成为助力当地农业增收的新引擎。

花元村位于宜秀区北部,村域面积1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达3500亩。近年来,该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业生产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难题,同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为解决这些问题,花元村“两委”积极响应“两强一增”行动要求,超前谋划农机社会化服务项目,将无人机等现代化农机具引入农业生产。

花元村党委书记严辉介绍,自该项目实施以来,村里先后购置了大型拖拉机、无人植保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一体化耕播机等现代化农机设备,并成立了花元村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这些设备的投入使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以前靠人工施肥打药,一个人一天只能打五六亩,如今动动手指,一台无人机一天就能打200亩。人轻松了,工作效率还提高了,不误农时,我们更有信心耕种更多的田了!”花元村种粮大户戴长胜兴奋地说。

无人机的优势不仅在于效率高,还体现在其作业的精准性和均匀性。通过卫星定位和智能控制系统,无人机能够按照预设的航线和参数进行作业,确保农药和肥料均匀地喷洒在每一株农作物上,避免了人工操作可能出现的漏喷、重喷等问题,有效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花元村还注重培养本土的农机手和技术人才。通过组织脱贫户、困难人群参加农机手培训,让他们掌握了一技之长,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还为村里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因为老母亲身体不好,一直需要人照料,我没法外出打工。村里招聘我为农机手并进行了培训,现在我能熟练操作植保无人机,收入也增加了不少。现在,我既照顾了家还能发家致富,以前想都不敢想。”村民雷成建感激地说。

如今,花元村的农业生产正逐步实现从传统人力向机械化、智能化转变。通过公司化经营,村里不仅耕种了村集体和村民流转的1000多亩耕地,还为本镇及周边种植户提供农机服务,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2024年,花元村集体农作物种植收入达到90万元,对外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30余台次,增加集体收入12万元。同时,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带动务工就业等方式,村民收入实现有效增长。

下一步,花元村将继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和应用,不断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展无人机在农田监测、精准灌溉等方面的应用。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校、企业的合作,引进更多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新动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全媒体记者汪秀兵通讯员杨俊)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