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培训进移民村 蔗海逐梦焕新颜

本文转自:柳州日报

科技培训进移民村 蔗海逐梦焕新颜

——广西农牧工程学校以教育赋能产业发展小记

在来宾市象州县马坪镇其塘村这个宁静的水库移民小山村里,一片又一片的甘蔗地,曾是村民覃胜伍和许多移民家庭赖以生存的希望,却也因传统种植方式的局限,长期陷入“广种薄收”的困境。由于旱地多、水田少,加上祖辈传下来的粗放种植方法,覃胜伍种植的甘蔗始终长势平平,产量和品质难以突破。他一度感到迷茫:“难道我们移民户,就只能这样靠天吃饭吗?”

转机,出现在2023年。

这一年,广西农牧工程学校联合象州县水库移民工作管理机构,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直接办到了移民村。起初,覃胜伍心存疑虑:“6天能学出什么名堂?”但在移民干部和村干部的耐心动员下,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进了课堂。没想到,课堂上的知识让他大开眼界,如获至宝。而所学到的知识也改变了他对种植甘蔗的看法。

2024年,他再次参加培训。培训班上,来自广西农牧工程学校的专家教师团队系统讲授了甘蔗“双高”(高产高糖)栽培技术。特别是张大刊老师——这位来自来宾市兴宾区凤凰镇甘蔗“双高”基地建设一线的实战专家,把品种选育、科学留种、规范开沟、精准施肥、合理用药等关键技术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详尽。

培训刚结束,覃胜伍就迫不及待地赶回村里,决心把课堂知识付诸实践。他首先狠心改变了世代沿袭的“密植”习惯,主动间苗、增强通风透光;接着,他学会了区分不同生长期的需肥特点,增施农家肥,科学配比化肥;此外,他还特别注意水分管理,做到适时灌溉、及时排水,保持土壤湿度在最佳状态……这些过去想都未想过的精细操作,如今他做得一丝不苟。

日子一天天过去,甘蔗地也在悄然发生喜人的变化:甘蔗植株变得挺拔整齐,叶片宽大浓绿,长势明显优于往年。

今年8月,广西农牧工程学校组织专家团队再次来到其塘村开展培训回访活动,还特邀象州县农业农村局糖业发展股的专业人员一同深入田间地头。覃胜伍早早地等在村口,激动地拉着专家的手,请他们一定要去看看他家的甘蔗。

“你们看,这叶子,这茎秆,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他指着郁郁葱葱、茎粗节长的甘蔗,脸上写满了自豪与喜悦。

覃胜伍的转变,是广西农牧工程学校水库移民培训项目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学校依托农业职业教育资源优势,精准对接移民村产业需求,把专家请进村、把技术送到人、把课堂开到地头,有效破解了移民群众因缺乏技术导致产业不振的困境。

如今,其塘村的甘蔗地正悄然变成“致富田”,覃胜伍等蔗农的“甘蔗梦”也变得愈发清晰和甜蜜。而这,正是教育赋能产业、培训促进振兴的真实写照。广西农牧工程学校表示,将继续深化移民技能培训工作,培育更多有技术、懂经营、有信心的新型职业农民,共同执笔书写八桂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篇章。

(李书厚 陈坚)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