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经营让农业产业走上快车道

本文转自:陕西农村报

•特别关注•

多元经营让农业产业走上快车道

看陕西农业“新”在哪系列报道之二

 

今年彩色小麦开镰收割前,任征峰(左)和村民查看麦粒饱满度。(资料图) 

 

8月19日,任征峰正在检查滴灌管。 

 

8月19日,精细化管理落地,大田玉米长势更加喜人。 

  本报记者 黄敏 文/图  

  八月的关中平原,烈日炙烤着玉米田。8月19日,在西安市临潼区徐杨街道邓王村美峰家庭农场的玉米地里,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正在工作,黑灰色的滴灌带如毛细血管般铺展在田垄间,精准地将水肥输送至每株玉米根部。农场负责人任征峰蹲在地头,手指捻起一撮湿润的土壤,眯眼观察墒情:“过去大水漫灌,一亩地要浇70立方米水,现在滴灌只需45立方米,玉米还长得更壮实了。”  

  这片710亩的连片农田,曾是130多户农民的“巴掌田”,打理起来费工费力不说,粮食产量还不稳定。如今,在美峰家庭农场的精打细算下,这片土地正解锁着现代农业的“增收密码”——从集约种植到智慧管理,从粗放加工到品牌营销,合作社将每一寸土地、每一滴水、每一粒粮食的价值都算到了骨子里。  

  科技进田 智慧化“算”降成本账  

  眼下玉米抱穗,正是生长关键期。一大早,任征峰就来到地头,轻摁智能水肥一体化泵站出水阀门,田间滴灌带上的微型孔洞便瞬间苏醒,细密的水雾裹挟着棕褐色的液态肥料喷涌而出。  

  “人工施肥浇地,我这700多亩地3个人得忙活20多天,光人工费就得一万多元,这还不算水肥的钱。现在有了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一个人最多7天就能浇完,既省下了人工成本,水肥用量也降下来了。”看着田间绿油油的玉米,任征峰说,“滴灌直接把水肥送到玉米根部,吸收率在95%以上。”  

  任征峰是村里的种粮大户。自从几年前,他从130多户村民手中流转过来700多亩地,这片农田就换了模样。从小麦、玉米品种更新,到全程机械化耕作,从土壤、病虫害智能监测到无人机精准喷防,从节水灌溉到精细管理……田间地头科技感十足,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粮食产量也节节攀升。  

  而任征峰的“成本账”算得更细——通过精准施肥,每亩小麦节省化肥20公斤,成本降低40元;无人机植保每亩费用比人工喷洒低15元,效率提高5倍;智能灌溉系统让每亩玉米节水近30立方米,相当于节省了30元的水费。  

  “过去村民自己种地,技术管理都跟不上,小麦平均亩产800来斤,玉米1000斤左右。现在有了技术,加上精细管理,小麦亩产年年都在1300斤以上,玉米更是突破了1400斤。”说起粮食增收,任征峰的眼睛笑成了一条缝,“节省的就是净赚的。科技投入看似高,但算总账,每亩地至少增收200元。”  

  科技进田,粮食增产,最受益的就是村民。前两年,村民柳爱莲把家里的8亩地流转给农场后,平时就在农场务工,每个月光工钱就有1000多元。  

  “你看,现在种地多省心。”柳爱莲娴熟地将田埂上的杂草连根拔起,指着远处正在作业的植保无人机说:“打药除草有飞机,阀门一摁,水肥自己就‘钻’进地里了。”  

  正值中午,玉米田笼罩在一片金辉中,滴灌带上的水珠折射出细碎的光芒。  

  “明天一早,这些喝饱水肥的玉米又能长高一截。”眼瞅着日头大了,任征峰叫上干活村民就往回走,“降本增效是种地种粮的根本,咱把每一分投入算细算精,地里的增收账就大了。”  

  土地托管 集约化“算”出高效田  

  “老陶,你这4亩玉米长势比往年强多了!”午后,任征峰站在地头,指着齐刷刷的玉米秆对村民陶建辉说。  

  “可不嘛!以前自己种,累得半死亩产才千把斤。现在农场统一管理,测土配方、水肥一体,今年亩产准能蹦到1400斤。”陶建辉抹了把汗,乐得合不拢嘴。  

  这几年,美峰农场标准化、集约化种小麦、种玉米,粮食产量“噌噌”上涨。有人打起了算盘:家里的几亩地东一块西一块,没法集中种植,就算买得起农机,投入也比收益大得多,而且缺少劳力,谁来种都是问题,咋算都不划算。咋样才能种地务工两不误?  

  今年玉米下种前,农场推出“土地托管”服务,很多村民都觉得这是个好法子,陶建辉也成了首批“尝鲜者”。  

  “我一直在外打工,家里的4亩地往年全靠两个老人种,现在他们年龄大了,地里的活干不动。正发愁呢,土地托管来了,这下啥问题都解决了。”陶建辉说,这模式一推出来,他就把4亩地交给农场打理,“托管费每亩每年450元,农场负责从种到收的全流程管理,咱啥都不用管,只等着收粮进仓。”  

  陶建辉算了笔账:过去自己种,种子、化肥、农机费用每亩至少800元,加上人工成本,一年到头剩不下多少钱。现在土地托管了,地里的活不用操心,自己还能打工创收,既轻松又高效。  

  “过去一家一户种,地边地角浪费严重,现在集约经营,边角地都利用起来了,相当于多出了很多亩隐形田。”任征峰的“算盘”打得更精,“农民各自找农机,价格高有时还排不上队。我们集中谈判,每亩耕作费从70元压到50元,收割费从120元降到90元。”  

  任征峰告诉记者,通过土地托管,把零散地块集中连片,统一耕种、精准配肥、精细管理,土地产能明显提升。同时,整合周边30多台农机,实行跨区作业、统一调度,大大提升了耕作效率,不仅把低产田变成高效田,也让村民和农场都得到了实惠。  

  如今,农场托管土地已有400多亩,带动周边100多户村民实现“离乡不丢地、不种有收益”。  

  “土地托管不是简单的代耕代种,而是通过社会化服务让土地‘活’起来。”在任征峰看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集约化管理就是让这根子扎得更深、长得更壮。  

  品牌突围 市场化“算”高附加值  

  在美峰农场的加工车间,机器轰鸣声中,黑麦粉、麦仁等加工产品正源源不断下线,几名务工村民正忙着装袋、塑封、打码。  

  “这是我们推出的‘临徐优品’系列加工产品,主打零添加绿色概念。这个黑麦粉市场价卖到每斤6元,就这还供不应求。”任征峰抓起一把黑麦粉,笑着说。  

  农场运营头几年,每年收回来的小麦、玉米主要卖给周边粮商,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特别大。任征峰回忆:有一年,玉米价格暴跌,大伙辛辛苦苦种一年,利润几乎全没了。他想来想去,决定向产业链下游延伸,通过深加工提升产业附加值。  

  紧接着,任征峰注册“临徐优品”商标,推出麦粉、麦仁、玉米糁等10余种深加工产品,并入驻电商平台和周边大型商超,一下子打出了名气。  

  彩麦种植是农场的又一个招牌。前两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业育种团队在农场建了100多亩彩麦示范田。这些彩麦不仅“颜值”高,营养素含量也优于普通小麦。  

  “今年彩麦亩产在900斤以上。这个产量不算低,而且它的价值潜力大,仅加工的面粉就比普通面粉市场价高出3倍。”任征峰说,今年,农场和当地一家食品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开发彩色锅盔等衍生产品,制作彩色小麦插画等工艺品,不断延长彩麦产业链。  

  品牌战略让农场利润大幅提升。更令人惊喜的是,今年彩麦丰收季,金黄的麦田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光打卡。  

  这让当地政府看到商机。“我们打算以彩麦种植基地为契机,在种植推广、彩麦深加工、项目运营上下功夫,提升彩麦品质,开发更多产品。”徐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娟说,除了研发彩麦新产品,当地还准备在农场彩麦基地打造农田景观,实现农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让游客在麦浪中感受乡愁,在作坊里品味匠心。  

  而任征峰的“市场账”还在往更远处算。他计划投资建设一座仓储中心,延长粮食储存周期,并与食品企业合作,开发玉米面条、黑麦饼干等即食产品,进一步拓展产业链。  

  “农业的增值空间在加工和销售,我们要把每一粒粮食都‘吃干榨尽’。”望着远处正在装车的深加工产品,任征峰说:“农业是个慢生意,但只要算好泥土里的每一本账,就能把小算盘打成大产业。”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