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小麦如何蹚出全产业链升级路

本文转自:松原日报

从“一粒麦”到“一条链”:

延津小麦如何蹚出全产业链升级路

陈悦 陈莉莉

  延津县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北部,北临黄河,是河南传统的农业大县,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延津小麦的优良品质,在河南省乃至全国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延津县属于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耕地资源肥沃,具有发苗保肥,透气锁水的功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为优质小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延津县小麦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其中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占比1/2,良种繁育基地占有1/4,是新乡市发展优质小麦“1433”工程的核心区域,种植的主要品种有“郑麦366”“新麦26”“矮抗58”“郑麦9023”等,种植规模化程度高。

  延津县于1998年开展了高品质高筋小麦的种植,种植面积从最初的3000多亩发展到现如今的100多万亩,创建了“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农企合作,企业运作”的高品质高筋小麦发展模式。在县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河南金粒麦业有限公司摸索出了一种生产经营模式,该模式涵盖了“企业+协会+基地+农户”和“订单+现货+期货”等内容,加强了小规模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既提升了企业经营效益,又推动了地方小麦种植结构的优化,推动了普通小麦向优质小麦的转变,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收入增长,创造了小麦发展的“延津模式”。总体上延津县形成了以小麦为头雁,以“面粉—面条—面点—速冻食品”和“白酒—包装—印刷—物流”产业链为两翼的“雁阵”发展布局,小麦年加工能力已达70万吨以上,年产挂面40万吨、速冻食品25万吨,白酒年生产灌装10万吨,被省政府认定为“河南省示范性农业产业化集群”“河南省十快产业集聚区”。

  延津县小麦产业虽已形成良好品牌形象和较完整产业链,但在产业链、供应链及价值链上仍存在短板。其产业链以原料采购为主,加工、深加工、副产品利用及流通环节开发不足,且融合度低,处于初级阶段,上下游不协调,利益联结机制缺失。此外,县域内合作社零散、组织化程度低,农户数量多且分散,导致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间经营生产差距大、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联系不紧密。同时,产业链各环节衔接不紧密,缺乏全产业链质量管理、各环节衔接机制与组织,专业规划管理人才匮乏,对产业发展中的资金、技术、方向、政策等问题考虑不全面、不深入,影响产业发展。

  构建整合小麦全产业链条  延津小麦产业的基础建设。第一,鼓励当地企业对小麦产业的支持,减轻小麦相关领域企业的贷款压力,切实减轻小麦加工企业负担,增强自主创新发展动力。第二,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改进,淘汰落后、低端的机械设备,引进高智能、高科技的装备,提升小麦产业的机械化程度。第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粮食产业。建立完善的支持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财政资金扶持政策和金融信贷扶持政策体系,完善以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基础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第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加科研机构数量和研发人员数量,要发挥科研机构及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示范基地作用,开展小麦新品种及优质专用小麦绿色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同时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积极鼓励专业人才参与到延津县小麦全产业链的发展中来,带动当地农民进行科学种田。

  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第一,延津县应积极培育小麦产业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首,积极扩大小麦产业的发展规模,大力扶持、创新龙头企业,同时,提高龙头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第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多元开发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第三,提升小麦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在发挥龙头企业引导作用的同时,也要注重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做好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促进各环节融合发展。首先,应对延津县小麦产业的各环节进行改善提高,在加工环节对延津县小麦产业应充分挖掘小麦精深加工增值潜力,提高产业融合驱动力,在物流环节,构建现代化粮食流通体系,保障产业链安全,加强对物流体系的完善,在销售环节,充分利用好网络、实体等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提升销售绩效,在人才方面,培养并引进产业融合人才,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吸引人才,让专业人才对小麦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做出安排,确保可行性。

  打通不同等级小麦供应链。  完善物流体系。第一,延津县政府应积极引导,制定相应的物流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减少相关的税收,完善物流企业审批流程,优化物流企业发展环境。第二,加大科技、资金投入,构建现代化粮食流通体系,科学、系统地规划建设收储、加工、销售、转运等不同核心的粮食供应链,整合上、中、下游企业,与上下游签订合同,保证整个体系的正常秩序,增加对专业人才的引进,利用专业知识,借助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构建集农产品收购、仓储、物流、交易为一体的信息平台,从而实现物流体系智能化

  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大型龙头物流企业可以快速提升企业的形象,带动当地小微型物流企业发展,从而加快推进小麦仓储物流产业发展,实现“规模化储存”。以建设省级粮食现代物流园区为契机,重点发展面粉加工、仓储物流产业。以优质小麦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小麦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提升小麦产业链条为核心,围绕收购、储存、运输、加工等环节建立仓储物流产业园;建设面粉加工产业园区和面粉专用面粉产品研发中心;健全面粉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和物流体系。

  打造不同等级供应链。以不同的小麦等级为依据,构建出差异化的分级收储加工体系,建立不同级别的小麦的价格收购机制,在保质保量的基础上增加小麦价值,在了解小麦各加工企业的发展需求后,根据企业发展方向和产品特点进行小麦资源的分配,实现小麦生产和加工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充分开发延津小麦价值链。  疏通赌点。第一,要解决原粮品牌与食品品牌之间的赌点环节,在保证原粮品牌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延津县可以通过建设两种品牌的价值转换机制来实现双品牌互相促进,并进行全面的提升和管理,从而使两个品牌都获得更好的发展。第二,延津县应该深入挖掘产品价值,并将其向深加工、高附加方向转变,从而让粮食产业从传统模式转变为现代化模式。

  推动品牌化建设。第一,建立完善的小麦科技创新体系,培育优质小麦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人才队伍。发挥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作用,做好小麦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工作。增加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合作,积极培育小麦新品种,加大推广宣传,提高其小麦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同时,围绕延津县“中国第一麦”的资源优势努力推进食品产业向高端发展,打造延津小麦食品金字招牌,提高延津小麦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提升品牌价值。第二,要加强小麦品牌宣传,通过电视、公众号、自媒体等平台宣传延津县优质强筋小麦种植情况和品牌价值,提高消费者对延津县小麦品牌的认知度,加强与知名电商合作,依托线上平台来扩大延津县小麦产品的影响力。

  推广延津小麦。第一,强化与知名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鼓励和引导本地大型电商企业参与到小麦全产业链的建设中来,采用政府主导,推动社会各业,一同促进电商平台的建立与发展,开展“互联网+”电子商务服务,构建“互联网+”智慧粮食体系,大力推广网上销售、订单农业、绿色生态等小麦种植、生产、加工、销售方式,积极探索建立“互联网+粮食生产”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等方面的试点,逐步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体系。第二,着重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推动小麦产业与现代信息化技术的融合,构建产业联盟,举办全国小麦产业发展会议,从而方便进行企业间的交流和经验互鉴,加速对小麦产业的宣传,提升横向影响力。

  丰富线下营销手段。通过强化“延津麦·强筋面”高端品牌营销,持续提升品牌价值通过在延津县主要路段和路口设立小麦形象展示,可以在地铁、高铁、公交站牌设立广告宣传,在公园进行宣讲,创新延津小麦的宣传方式,增强记忆点,提升延津小麦的辨识度和美誉度。也可以定期举办全国性小麦经济发展论坛、中国优质小麦产业交流会等,扩大延津小麦的业界知名度。

  多元开发延津小麦。充分利用好绿色小麦和有机小麦资源,积极创建和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园区和观光农业园区。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耕地面积的基础上,以现有小麦田为依托,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观光,让人们在小麦观光园区了解延津小麦相关知识,在休闲的同时也增长见识,旅客们不仅可以在欣赏、感受乡土农情的同时也可以亲自体验农耕农作,更深入地了解农村农民生活,丰富实践经历,而且旅客们的观光、住宿等也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着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