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四川日报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浩程 内江观察 康琴
近期雨水多,8月25日一早,内江市资中县鲶鱼村二组组长何国建来到水田边,查看水稻灌浆情况,盘算打谷子的时间。
“半亩水田靠坡一边,被隔成4块稻田,每块都是半分地。一块喊我们不施肥,一块用他们的复合肥,另外两块按我们的习惯来施肥,不过其中一块施多点、一块施少点。”何国建告诉记者,复合肥用量比他们的习惯用量“少了一半多”。
让何国建如此施肥的,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资中生态环境局。年初,这两个部门邀请他参与一项试验,目的是看看减少化肥使用量会对产量造成多大影响,又会影响多少面源污染溢出。
何国建种了一辈子地,打眼一望,收成就能估算个大概:不施肥的半分地能打30多斤稻谷,施专用复合肥的能打50多斤,另外两块(按习惯施肥的)每块能收60斤左右。他算了一笔账:“多施肥产量肯定会高,但高得不多,算上多用的化肥成本,综合效益比施专用复合肥的还要低些。”
“对嘛,要看综合效益。”资中生态环境局干部邓顺贵接过话茬,“少施化肥,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到底能减少多少污染?这就是我们试验的目的。”邓顺贵介绍,何国建参与的试验不只涉及稻田,还包括稻田上方的血橙地,以及坡顶的菜地。3块地加起来,共1亩左右。
菜地化肥用量最大,一亩一茬大致要用150斤;血橙次之,1棵树一年要用30多斤有机肥与化肥;水稻化肥用量最少。“从稻田再过去十几米就是麻柳河。我们在每块地出口设置了监测器,监测流出的水质数据,每4小时一次,自动传输到资中生态环境局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后台。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就能搞清楚不同作物能消耗多少化肥,又有多少化肥会流到河里对水质造成污染。”邓顺贵介绍,整块试验田有个名字——径流小区。
径流小区,是资中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的一部分。“资中县试点覆盖3个流域、6个乡镇,部分治理方法需要在径流小区验证、探索。”资中生态环境局局长张良说。
资中的试点是全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一环。2021年,生态环境部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管试点示范,探索形成易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模式和管理措施。作为丘区传统农业大县,资中成为四川唯一、全国26个试点县(市、区)之一。
试点以来,通过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等,资中试点流域水环境质量均出现一定好转,氨氮、总磷等指标出口断面浓度均显著下降,其中麻柳河从劣五类水质提升为四类;试点区域化肥使用量减少12%—15%,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0.1%—0.5%。
水稻收割后,径流小区的试验将进入下一个阶段,种什么、怎么种、怎么施肥,将有更严格的指导和标准。邓顺贵对何国建说:“免不了给你们带来不便。”
“全力配合。”何国建虽不懂试验的事,但看得到河水一天天变得清澈。
“小时候我经常到河里游泳、抓鱼。”63岁的何国建一直生活在麻柳河边,“还是想看它越变越好,回到从前的清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