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宁晚报
江南区苏圩镇农旅融合启新程
百亩麻竹“致富笋”铺就村民增收路
参加“一日笋农”项目的游客正在采摘新鲜竹笋。(苏圩镇供图)
本报讯(记者何璨汐 通讯员张海玲)八月的岜博山,百亩麻竹林翻涌着翠绿的浪涛。晨光中,一根根饱满鲜嫩的麻竹笋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不仅奏响了丰收的序曲,更拉开了江南区苏圩镇农旅融合的精彩帷幕。在这片生机盎然的竹海里,“从土地到餐桌”的故事正焕发着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
走进岜博山休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清新的竹香扑面而来。“麻竹笋鲜嫩爽脆,很受市场欢迎。今年采收期以来,我们已经收获鲜笋1.7万斤,产量比去年高出不少。”示范区负责人秦秀剑欣喜地介绍,通过科学种植和精细化管理,这片竹林已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致富笋”,每次集中采收,都需要10余名村民参与,这份家门口的工作,让他们在农忙之余多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在示范区的加工坊里,一场关于麻竹笋的“时间魔法”正在上演。技术员们遵循古法,用甘甜井水浸泡鲜笋,经过15天的自然发酵,7000斤酸笋散发出诱人的酸香。“我们制作的酸笋酸香浓郁、口感脆韧,目前供不应求,批发价1.4~1.6元/斤。”秦秀剑说。这种传统工艺不仅让山野风味得以完美保存,更延长了产业链,为当地村民开辟了增收新渠道。
为了让游客有机会深度体验麻竹笋“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示范区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推出“一日笋农”项目,游客可在专业指导下亲手采摘带着晨露的新鲜竹笋,并到加工坊学习、参与古法酸笋的制作,亲身感受传统工艺与微生物发酵的奇妙反应。这种“采—制—品”全链条体验,不仅让游客深度了解食物从田间到餐桌的蜕变,更让传统农耕文化在互动体验中得到活态传承。
据悉,自麻竹笋从去年长成以来,已累计吸引游客约800人次前来参观、体验。“自己挖的笋,自己做的酸,吃起来感觉特别香!孩子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一位参与体验的游客兴奋地分享道。目前,这一集研学教育、乡村旅游、农事体验、美食品鉴于一体的农旅模式,正推动岜博山成为南宁市民周末短途游的热门打卡地,有效激活了乡村特色产业的多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