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稻谷黄

本文转自:柳州日报

又是一年稻谷黄

□韦飒平

暑期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有人收拾行囊奔向远方,而我却念着老家的泥土芬芳,想回到乡野中,在蝉鸣蛙鼓里寻找童年的记忆。

车到村口,熟悉的感觉便涌了上来——蝉鸣把树梢烘成热浪,田埂边的蛙声连成一串,恍惚间辨出季节的暗号:该是稻谷压弯穗子的时候了。

好些年没沾过田埂土,便叫上表弟,戴上草帽,一路说笑朝自家稻田走去。正午阳光如火般倾泻,皮肤被晒得发烫。我们加快脚步,终于在田边那棵老樟树的浓荫下站定。抬眼望去,满目金黄,稻浪翻涌,像大地铺开的一幅丰收锦绣。我情不自禁地掏出手机拍了又拍,恨不得把所有金黄都装进去。风不肯来,便学小时候大人扬谷的样子,摘下草帽呼啦啦扇着,倒真有几缕凉意在额角淌开,连树叶都像被这股拙劲逗得轻轻晃了晃。

如今,这片稻田由表弟照料,见自家稻子绿一块黄一块,和远处别家的稻浪不同,便问缘由。表弟头也不抬地答道:“路边这几棵大树挡了阳光,上午总有半块田晒不着太阳,熟得就慢些。”末了又带点悻悻,“收成自然也少点。”我忙岔开话:“那什么时候开镰?我也能搭把手。”他却笑着说:“开什么镰?现在谁还拿镰刀啊,全是收割机来。”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公路边果然停着几辆收割机,村民正围着司机论地块、谈价钱。“不光收割,抛秧也不用弯腰,大片田块用插秧机,喷农药都用上无人机了。”表弟说这话时,眼里亮闪闪的。

我不由感叹,想起当年,我曾手把手教他割稻、打谷、晾晒,如今他已成科技种田的“新农人”,我反倒成了对农业一无所知的“城里人”。原以为偏远山村总比外头慢半拍,没想到科技的翅膀早就扇进了田埂。那些曾以为要弯腰弓背才能完成的劳作,如今都藏进了机器的轰鸣里。

更让我惊讶的是,他提到相邻不远的乡镇,有的村已有人家试用智能灌溉系统,通过手机就能监控土壤湿度、控制水阀;还有人尝试用物联网技术管理水田,种上经济作物,可实时监测病虫害。这些曾经只在城市展厅或农业科技展上见过的名词,竟已悄然扎根在这片偏远山乡。

望着表弟眼中闪烁的光,那是属于新时代农民的自信。他不再为“靠天吃饭”焦虑,也不再把农活视为繁重的体力劳动。科技不仅改变了劳动方式,也重塑了乡村的面貌。

我原本想体验一场“双抢”的辛劳,亲手挥镰,感受汗水滴入泥土的厚重。可现实告诉我,时代早已翻页。如今的农村,不再是单一的耕作场域,而是融合生态、科技与休闲的复合空间。城里的孩子想体验农事,得报班缴费;村里的田埂、溪流、老屋,成了生态旅游的资源;城郊的农田,摇身一变成为亲子农园、研学基地……

站在田头,我忽然明白,稻谷黄了,黄的不只是稻穗,更是时光的底色。它映照出乡村的变迁,也映照出我们与土地关系的重塑。我们再也回不到赤脚插秧的年代,但新的希望,正从这片金黄中生长。

科技的发达并没有驱逐乡愁,反而让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虽然我挥镰收割的念想落了空,但是在这片金黄中,看见了乡村振兴最真实的模样——不是昔日怀旧的幻影,而是时代向前的脚步。


(乡村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8月29日 15:11[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