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茬红薯作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作物种植模式,在茬口衔接紧凑、生长周期相对较短的情况下,后期管理对产量形成与品质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进入生长后期(通常指块根膨大盛期至收获前),红薯的营养生长逐渐向生殖生长与养分积累转化,此阶段的管理需围绕“促块根膨大、防早衰、控旺长、防病虫害”四大核心目标展开。以下从肥水管理、植株调控、病虫害防治、收获准备等方面,详细阐述麦茬红薯后期管理的重点措施。
一、精准肥水管理:保障养分供给,促进块根膨大
麦茬红薯前期因与小麦共生期短、土壤养分消耗较快,后期需通过科学的肥水管理弥补养分不足,同时避免因肥水不当导致的旺长或早衰。需根据土壤墒情、植株长势及块根膨大需求,精准调控水肥供给。
(一)水分管理:控湿保墒,避免旱涝
红薯块根膨大期对水分敏感,既需充足水分促进细胞分裂,又忌田间积水导致块根腐烂。后期水分管理需遵循“见干见湿、忌涝防旱”原则:
- 防旱补水:若生长后期出现持续干旱(土壤含水量低于60%),植株叶片中午萎蔫且傍晚未恢复,需及时补水。补水宜采用滴灌或小水漫灌,避免大水漫灌——滴灌可精准将水分输送至根系周围,减少水分蒸发与土壤板结;小水漫灌需控制水量,以浇透耕作层(20-30厘米)为宜,灌后及时中耕松土,防止土壤表层板结影响根系呼吸。需注意,收获前15-20天应停止浇水,若遇降雨需及时排水,降低土壤湿度,避免块根含水量过高导致淀粉含量下降、不耐储存。
- 防涝排水:麦茬红薯种植区多为平原或丘陵,雨季易出现田间积水,需提前清理田间排水沟(尤其是垄间沟、田边沟),确保排水畅通。若遇暴雨后积水,需在24小时内排净,减少块根缺氧腐烂风险。
(二)养分管理:补磷增钾,控氮防旺
红薯后期需肥以磷、钾肥为主,氮肥需求大幅下降——磷可促进块根细胞分化与养分转运,钾能增强植株抗逆性、提升块根淀粉含量,过量氮肥则易导致植株徒长,消耗养分而抑制块根膨大。具体施肥措施如下:
- 叶面追肥:后期根系吸收能力减弱,叶面追肥更高效,可结合防虫防病同步进行。推荐配方:
- 块根膨大盛期(收获前40-50天):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0.2%硼砂溶液,每亩用量50-60公斤,间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磷酸二氢钾可补充磷钾,硼元素能促进块根表皮形成,减少畸形根;
- 若植株出现早衰(叶片发黄、生长缓慢),可在上述配方中加入0.5%尿素溶液,补充少量氮素延缓衰老,但需严格控制用量,避免氮素过量;
- 喷施时间选择阴天或晴天傍晚,避开正午高温,减少叶片灼伤与肥料蒸发。
- 根际追肥:若前期施肥不足、植株长势较弱(茎蔓细弱、叶片薄小),可在块根膨大初期进行根际追肥。每亩施入硫酸钾10-15公斤、过磷酸钙15-20公斤,沿垄侧开浅沟(10-15厘米深)施入后覆土,避免肥料直接接触根系导致烧根。
二、科学植株调控:平衡生长关系,减少养分消耗
麦茬红薯生长后期,若茎蔓生长过旺,会导致“地上长秧、地下不长薯”,消耗大量养分;若植株早衰,则无法为块根提供充足光合产物。需通过控旺、提蔓、剪枝等措施,平衡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
(一)控旺防徒长:抑制茎蔓生长,促进养分向块根转移
若植株茎蔓长度超过1米、叶片浓绿且田间密闭,需及时控旺。控旺需结合长势选择合适方式,避免过度控旺导致植株停滞生长:
- 化学控旺:适用于旺长较严重的地块,可喷施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25%多效唑悬浮剂500-800倍液,每亩用量50公斤。喷施时重点喷茎蔓顶端,避免全株喷施过量——烯效唑控旺效果温和、持效期适中,对红薯安全性较高;多效唑控旺作用强,但需严格控制浓度,避免残留影响下茬作物。化学控旺需在收获前60天完成,避免后期控旺导致块根膨大受阻。
- 人工控旺:适用于旺长较轻或临近收获的地块,可通过“提蔓断根”实现——将茎蔓轻轻提起,使茎蔓基部与土壤接触的不定根断裂(避免用力拉扯导致茎蔓折断),减少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从而抑制茎蔓生长。提蔓后将茎蔓均匀铺在垄间,避免相互缠绕影响通风透光。
(二)防早衰促光合: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养分积累
植株早衰会导致光合面积减少,块根膨大动力不足,需通过保叶措施延长叶片功能期:
- 保护功能叶:避免人为损伤叶片(如田间操作时踩踏、拉扯茎蔓),若叶片出现黄化,结合叶面追肥补充磷钾肥与微量元素(如锌、铁),增强叶片光合能力。
- 合理剪枝:若茎蔓顶端出现“跑条”(细长、无分枝的茎蔓),可及时剪去顶端30-40厘米,减少养分消耗;同时疏除基部老叶、黄叶、病叶,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三、病虫害综合防治:降低损失风险,保障产量品质
麦茬红薯后期病虫害以地下害虫(蛴螬、地老虎)、叶部病害(黑斑病、软腐病)为主,若防治不及时,会导致块根受损、叶片早衰,直接影响产量与商品性。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必要时合理使用化学防治。
(一)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1. 地下害虫(蛴螬、地老虎、金针虫)
- 危害特点:幼虫啃食块根,造成孔洞或伤口,导致块根腐烂、商品性下降,严重时可致块根失去食用价值。
- 防治措施:
- 农业防治:收获前清理田间杂草,减少害虫栖息地;结合浇水冲施腐熟的饼肥浸出液(每亩50公斤),利用气味诱杀幼虫,同时补充养分。
- 物理防治:在田间放置糖醋液诱杀成虫(糖醋液配方:糖6份、醋3份、白酒1份、水10份、敌百虫1份),或用黑光灯诱杀金龟子(蛴螬成虫)。
- 化学防治:若虫口密度较高(每平方米超过3头),可采用毒饵诱杀——将5公斤麦麸炒香,加入500毫升敌百虫乳油(稀释10倍)拌匀,每亩撒施2-3公斤,傍晚撒在垄间;或采用灌根防治,用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沿垄侧灌根,每亩用量200-300公斤,灌后覆土。
2. 叶部病害(黑斑病、炭疽病)
- 危害特点:黑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形成圆形黑褐色病斑,严重时叶片枯黄脱落;炭疽病则在叶片上形成近圆形病斑,中央灰白、边缘褐色,后期病斑穿孔。
- 防治措施:
- 农业防治:合理密植,避免田间密闭;及时清除病叶、病蔓,带出田外烧毁,减少病菌传播源。
-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施药剂,黑斑病可选25%咪鲜胺乳油1000-1500倍液,炭疽病可选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每亩用量50-60公斤,间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注意轮换用药,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3. 块根病害(软腐病、根腐病)
- 危害特点:软腐病多在块根成熟或收获后发生,块根表面出现水渍状病斑,后期变软腐烂并散发臭味;根腐病则导致块根表皮出现褐色病斑,内部木质化,影响品质。
- 防治措施:
- 农业防治:避免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收获时避免块根受伤,减少病菌侵染途径。
-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在垄间撒施生石灰(每亩50-100公斤),调节土壤酸碱度,抑制病菌滋生;或喷施30%恶霉灵水剂800倍液,重点喷垄基部与土壤表面,每亩用量60公斤。
(二)防治注意事项
- 化学防治需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规范,选择低毒、低残留农药(如咪鲜胺、烯效唑等),避免使用高毒农药(如甲胺磷、呋喃丹);
- 收获前20天停止使用一切化学农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 防治时结合田间实际情况,优先采用物理、农业防治措施,减少农药用量,降低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