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三明日报
农户在操作无人机。
无人机喷洒农药。
●泰宁记者站 熊明欢 文/图
8月22日,在泰宁县大田乡大田村的田埂上,制种大户官善春操控着植保无人机,在自家制种稻田精准喷洒农药。
无人机的能耐远不止喷药。它不仅能将药剂均匀细致地洒向每株稻苗,调节稻株生长节奏以筑牢授粉基础;作业时产生的强劲风力,还能巧妙吹开父本稻花,让花粉充分暴露,增加与母本稻花的接触机会,提升授粉成功率。
而在梅口乡拥坑村,另一架无人机正循着预设航线低空巡航,细密的雾状药剂如一层无形的防护膜,稳稳裹住每株稻苗。田埂旁,操作员紧盯遥控器屏幕上的飞行轨迹,不时微调参数确保施药精准。从过去人工背桶打药的弯腰受累,到如今无人机飞防的精准高效,这样的转变,让农户尝到了科技的甜头。
“以前请3个人打虫得耗10天,现在无人机3天就干完,成本降了不少,效率还翻了番。”拥坑村种植户肖福清今年种植了300多亩制种水稻,对无人机的便利深有体会。
农户能安心使用无人机,离不开专业服务组织的托底,泰宁县盈收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便是重要推手。“合作社有16台农机设备,不光服务县南片几个乡镇的2700亩农田机耕,还提供机收、烘干等全链条服务。”理事长欧阳东介绍,这类组织既破解了单个农户购机成本高、操作不熟练的难题,更推动着农业生产从分散化向集约化、专业化转型。
如今,无人机已在泰宁县打破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劳作模式,让水稻制种从凭经验的粗放管理,转向靠数据的精准施策。作为当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写照,无人机等科技手段的推广,实实在在助力水稻制种提质增收。2025年,泰宁县水稻制种面积约5.2万亩,每亩产值3200元左右,全县制种业总收入预计突破1.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