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事为“秧”步履不停

本文转自:毕节日报

田事为“秧”步履不停

——记毕节市高级农艺师田孟祥

  初秋的早晨,空气里透着淡淡的凉意,稻田里稻穗渐渐饱满,从青绿转向金黄,在风中掀起层层波浪。记者来到位于七星关区朱昌镇的毕节市农业科学院水稻育种试验基地,探访水稻育种的工作日常。

  “老田,你在哪里?”毕节市农业科学院工作人员吴美玲在田边大声呼唤。

  “哎,我在田里,正准备剪稻穗呢。”

  声音从一片绿油油的稻田间传来,却不见其人。沿田埂绕至基地门口,一个身影从稻丛中钻出来,拉开网门——黝黑的脸庞,憨厚的笑容,他就是田孟祥,毕节市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市管专家、高级农艺师。

  “种了十几年田了,像不像农民?”吴美玲笑着说。

  田孟祥(左)和同事交流

  老田身穿迷彩服、脚穿水鞋,背着黑色工具包,在稻丛间熟练地穿梭,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他的“宝贝”:“这个袋子里的稻穗已经长出谷粒,说明配种成功。”他拿起一株稻穗说,“剪稻穗要格外小心,得去掉雄蕊、保留雌蕊。”说着,他轻轻剥开一粒不足1厘米的谷粒,露出仅毫米大小的花蕊。“力道稍大,花蕊就掉了。”

  话音未落,老田弯腰钻进稻丛,“咔嗒”几声细响,左手攥住稻穗,右手利落地剪下一颗颗谷粒,迅速套上纸袋、写上编号。结束剪穗,老田和同事一前一后走上田埂,裤脚被泥水浸透,留下深深浅浅的水印。

  这片占地20亩的试验田,如同一个“水稻基因库”,3000多个品种在此“竞技”。老田和同事每天像“考官”一样,考察每个“考生”的抗病性、株高、穗长、产量潜力等。“培育一个品种至少要7到8年,我们不是要选‘状元’,而是为不同环境找到最合适的‘考生’。”他举例说,2024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毕粳47”“毕粳48”,就适宜在高山冷凉区域种植。

  每天清晨7时许,老田就钻进试验田,工作服被稻叶刮得簌簌作响。“水稻授粉要趁天气,日头越烈,花开得越好,最适合授粉,所以每天最热最晒的时候,我们都‘泡’在田里。”通常结束早上的工作,下午老田和同事还要到水稻区域试验田做性状调查,观察每一个品种,记录各项生长数据,事无巨细。

  老田站在水稻区域试验田边一边观察,一边介绍:“这个品种是辽宁的,这个是内蒙古的,那个是上海的……”试验田的防护网上挂着一块牌子,介绍基地稻鸭共作生态模式。吴美玲透露,这是老田了解到很多地方的农民通过在稻田养殖鸭子除草、除虫,就照搬到基地,不仅能节省科研经费,还对水稻植株有壮秆效应,提高植株的抗逆性。

  田孟祥本是凯里人,2010年从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毕节,投身山地粳稻育种工作。至今,他主持培育两个品种、参与培育8个品种,其中两个通过省级审定。结合当下的大健康产业需求,目前他正主持培育功能性水稻——低谷蛋白水稻。

  夏天,老田在毕节的田里忙碌;冬天,他转战海南进行加代繁殖。“育种就像拼积木,要把优良基因组合到同一个品种里。”老田培育的“毕粳48”,亩产500公斤,优于传统品种,目前在七星关、大方、黔西等地示范种植,表现出高产优质特点,受到农户及消费者喜欢。

  新品种的推广离不开农技服务护航。大方县八堡镇农户张永刚今年种了4亩“毕粳48”。7月连续降雨,他心里有点慌,致电田孟祥:“稻叶瘟会不会爆发?要不要提前喷药?”田孟祥赶到田里,取叶片样镜检后开出“药方”:“整体抗性较好,只需在抽穗期用三环唑预防一次。”他掏出手机查询天气情况:“下周有几天晴天,找准时机作业效果最好。”

  这样的“出诊”,每月都有三四次。谈起科技特派服务,老田满满的自豪。每年三月水稻播种前,他都会找时间到处走走看看,无论是推广新品种、提供技术指导,还是协助“土改田”项目,只要与水稻有关,他都尽己所能。

  临近中午,天色由阴转晴,田孟祥拿起电话联系附近农户下午来基地“赶粉”。问及为什么选择研究水稻,他笑了笑说:“说不出原因,就是喜欢。只要我还干得动,就会一直做下去——土地,自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远山如黛,稻浪翻滚。那些深扎于山地的种子,正静默生长,孕育着一个又一个丰收的故事。


(乡村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8月27日 12:08[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