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军
八月正是麻竹笋丰收好时节。在南宁市江南区苏圩镇岜博山休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百亩翠绿竹海里,一根根饱满鲜嫩的麻竹笋破土而出,工人们抢抓时节采挖麻竹笋,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
当地村民在剥竹笋壳
走进岜博山麻竹林,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竹笋特有的清香。今年是麻竹笋收获的第二年,相比去年的“初长成”,今年的麻竹笋可谓长势喜人。据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得益于科学管护,亩产量显著提升,预计可达3000-4000斤/亩,比去年增长不少。今年采收期以来,已收获鲜笋1.7万斤,以其鲜嫩爽脆的品质赢得了市场好评。每次集中采收,还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麻竹笋,正成为带动一方增收的‘致富笋’。”
新鲜竹笋尝的是时令的鲜,而经过匠心转化的酸笋,不仅留住了这份山野风味,更延伸了产业链条。基地利用部分优质鲜笋,严格按照井水浸泡工艺制作酸笋。基地技术员介绍,经过15天左右的自然发酵,便可孕育出酸香浓郁、口感脆韧的酸笋。目前基地制作了约7000斤酸笋,其独特风味吸引了众多客商,早已被预订一空,且批发价稳定在1.4-1.6元/斤,市场前景看好。
岜博山麻竹笋的魅力,远不止于舌尖的享受。基地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推出“一日笋农”项目,让游客有机会深度体验麻竹笋“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游客可在专业指导下亲手采摘带着晨露的新鲜竹笋,并走进加工坊,学习并参与古法酸笋制作,感受时间与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神奇。麻竹笋从去年长成以来,累计吸引游客约800人次前来体验。“自己挖的笋,自己做的酸,吃起来感觉特别香!孩子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一位参与体验的游客兴奋地分享道。这种集研学教育、乡村旅游、农事体验、美食品鉴于一体的模式,让岜博山成为南宁周边短途游的亮眼之选,有效激活了乡村特色产业的多元价值。(张海玲 秦秀剑)
来源:江南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