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梧州日报
■ 我和岑溪的故事
异乡人在岑溪找到“致富密码”
在岑溪撤县设市三十年的时光里,岑溪市威隆蔬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丘增富扎根田野,与岑溪市一同成长。
岑溪的气候条件好,山清水秀、土壤肥沃,适合发展农业。然而,丘增富的道路并非坦途。创业初期,他虽然辛勤付出获得了不错的收成,但选种单一,也没有自己的特色优点,很快遭遇了严峻的滞销危机。那个时候,产品卖不出去,丘增富整夜愁得睡不着觉。困境中,岑溪有关部门伸出援手,指导他发展黄金蜜露甜瓜的特色种植,让他在岑溪找到了归属感,他铆足了劲儿要干出模样。他渐渐明白,发展农业光有热情不够,得靠科技和管理。刚开始的时候,他的种植基地大部分都是露天种植,后来发展为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
300多亩连片钢架大棚,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精准滋养着每一株作物。标准化种植、精细化管理结出了丰硕成果,年产蔬果突破2000吨,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更带动7个镇的乡亲们种出1600多亩黄金蜜露,让60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捧起了“金饭碗”。
“这条路原来是泥路,我来的时候都是尘土飞扬,坑坑洼洼的,现在变成水泥路之后,运输也很方便。现在国家的政策也好,对我们种植有很大的帮助,建设现代农业设施可以申请部分补贴,农业部门还组织我们去学习。”丘增富说,岑溪是他的第二故乡,他打算再扩大种植规模,开发一些深加工产品,把岑溪的果蔬卖到全国去。现在,岑溪电商产业园发达,发展电商产业大有可为。
从懵懂创业者到田间“土专家”,从泥泞土路到通村硬化路,从露天种植到智能大棚——丘增富的廿三载耕耘,是将个人梦想融入城市发展脉搏的生动注脚,更是岑溪撤县设市三十年变迁里,乡土沃野结出的甜美果实。这三十年,岑溪农业早已褪去“靠天吃饭”的旧模样:从农技人员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送技术,到无人机巡田、喷洒药品;从农产品只能在本地集市“论斤称”,到冷链物流直通全国、电商直播间里“按箱抢”;从政府单纯“输血”帮扶,到搭建起“政策补贴+技术培训+市场对接”的全链条“造血”体系。
每一片大棚的扩建,每一项技术的落地,每一分收入的增长,都在书写着岑溪农业从“传统农耕”向“现代农业”跨越的精彩篇章。丘增富希望岑溪的农业产业就像自己种的果蔬一样,越来越红火,也盼着能有更多的创业者能来到岑溪,一起创业,把岑溪建设得更好。
(朱兆佳 刘爽)